我的位置: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评论员观察】壮大主导产业 做强县域经济

多彩新论.jpg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强县之要,重在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兴旺发达与否,事关发展命脉、经济之本。一个地方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能不能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战略基点,进而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是重要前提和关键支撑。


县域活,全盘活。摊开全省经济地理版图,我省约有89%的面积、70%的人口、63%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必然要求,是持续发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夯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先后出台3份政策文件,持续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县域整体实力、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为贵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澎湃动力。


将县域经济发展置于全省大局,从奔赴多个县市蹲点调研把脉开方,到召开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再到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度谋划,释放出“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的强烈信号。


全世界每七把吉他,就有一把产自正安;全球每十只羽毛球,就有一只来自锦屏……经历时光沉淀、经受市场淬炼,一批“贵州县域制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崭露头角,实现从“草根”到“地标”的蝶变发展,书写精彩多彩的“小城故事”。正安吉他、都匀毛尖、江口抹茶等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县域主导产业接连涌现。


蝶变因何而生?跃升从何而来?当我们深刻审视这些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轨迹,有些源自抢抓产业转移红利释放,有些来自于对自身资源优势的深度挖掘,有些则成就于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但其发展壮大都有一个共通点:“以十年为计”培育产业的历史耐心和发展定力,紧紧围绕自身特色接续开发、拓展、深化的系统思维。


常言道,因地制宜才能百花齐放,量体裁衣才能事半功倍。处事如此,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亦然。应当认识到,脱离经济大势、行业趋势、发展机遇,盲目布局主导产业并不科学,离开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闭门造车谋划主导产业更不合理。必须冷静分析比较优势,莫刻板复制其他城市的发展路径与模式,理当在“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能干成什么”等问题上多一些理性思考。


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和总量,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注定是一场汗水与荣光并秀的长跑赛事。今天,贵州的县域主导产业已有长足进步,前景令人期待,但也要看到,部分地区县域经济集聚度不够、园区带动力不强、开放意识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这是短板所在,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努力方向。


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各县市要扛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政治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对县域产业发展布局的引导作用,着眼长远制定路线图、任务书,确保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连续性,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持之以恒促招引,破解县域产业链条缺位、配套不完善之困,进而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星罗棋布的县域,是承载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大舞台”。把心思和精力放到干事创业中来,找准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的“独家秘籍”,我们坚信,贵州县域经济必将“百花齐放”,黔贵大地上的“小城故事”定当更加精彩而闪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谌晗

编辑  黄丽媛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