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正文

【乡村行·看振兴】台江县棉花村:一片紫薯地 美了乡村富了民

  近日,走进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紫薯产业基地,党员干部和村民正在为长势喜人的紫薯苗垄培土施肥、清除杂草。

  

  “我们村申报的高山紫薯农产品刚刚拿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在紫薯领域,目前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只有两个,我们台江高山紫薯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村民们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棉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堂亮说。

  

  近年来,棉花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联络各方资源、请教农技专家、发动村民群众,结合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资源等实际,将产业发展重点聚焦到耐旱农作物紫薯的种植发展上,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

  

  2023年,棉花村共种植销售紫薯20万斤,村民增收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5.6万元。

棉花村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帮村民种紫薯。.png

棉花村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帮村民种紫薯。

  

  因地制宜书写“薯”文章

  

  一个传统村如何做大做强紫薯产业?

  

  棉花村位于台盘乡东北部,是典型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匮乏村。为打破制约村级发展的这一“先天缺陷”,村“两委”积极探索,带领群众种植红薯。

  

  “红薯虽然耐旱产量高,但价值低,要想通过红薯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增收,一个字——难。”王堂亮说,于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请来农技专家“把脉问诊”。经过专家指导,棉花村调整种植品种,将目光聚焦到紫薯上。“紫薯颜值和营养价值相对较高,价格更是红薯的3倍以上,市场前景很好。”

  

  2019年7月,棉花村“两委”带头创办村供销合作社,驻村第一书记租田试种紫薯,以实际行动证明发展紫薯产业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

  

  为了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村“两委”在各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争取帮扶资金,由村合作社出资,于2022年先期购进5000斤种子,种植紫薯80亩,探索党员带头补种苗、补肥料、补耕地费和农户以土地参与、劳动力参与的“三补两参与”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紫薯产业发展。同时,还成立“棉花先锋服务队”,帮助弱劳动力家庭耕种,激发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

  

  “种紫薯收入还不错,一年下来,少的能挣五、六千块钱,多的能挣几万块钱呢,我家去年就卖了一万多块。”提起种紫薯的收入,棉花村三组党员示范户张仁发说。

棉花村紫薯种植基地。.png

棉花村紫薯种植基地。

  

  抱团发展攻克“薯”道难

  

  随着种植紫薯的村民越来越多,如何提升紫薯品质与售价成了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边干一边探索,针对紫薯种植小而散、产业发展局面打不开的情况,积极整合资源,探寻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全链条发展模式。

  

  为打破单一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村里成立了“台江县棉花振兴有限公司”,同时提出“村村合作”“村企合作”“村社合作”,将各方面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紫薯种植规模、开发紫薯产品、畅通销售渠道,撬开村兴民富“大门”。

  

  此外,该村还探索推广“棉花紫薯+”模式,带动台盘乡、方召镇、老屯乡、排羊乡、萃文街道、台拱街道等“六乡镇十五村”进行合作试种,由棉花村向各村提供紫薯苗,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共同打造台江高山紫薯产业。

  

  借势蓄能打造“薯”品牌

  

  “台江高山紫薯软糯香甜,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直播间里,王堂亮对着镜头,向网友介绍台江高山紫薯“土特产”。

  

  从小而散的种植模式转变为规模化种植,从单一紫薯采收转向紫薯深加工,从企业收购到直播带货,近年来,棉花村紫薯产业实现华丽转身,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远销浙江、云南等地。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村“两委”在驻村工作队牵头下,注册了“寨嘎嘎”“棉花村上”品牌,与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建立产销链条,开发紫薯酒、紫薯干、紫薯面条等产品;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研发适应不同区域的紫薯品种,推动紫薯种业科技创新。今年4月,棉花村“高山紫薯”农产品因花青素、铁、钙等营养元素含量高,成功被农业农村部收录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干劲也越来越足。今年,在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徐州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棉花村还计划实施“茶+薯”套种,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紫薯产量。目前,全村紫薯种植面积约530亩,其中支部领办种植280亩,紫薯种植基地、加工车间、产品直播平台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

  

  一片片紫薯地,绿了山地,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李坚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