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健康 > 正文

锚定“一体两翼” 建设“百年贵医”——贵州医科大学和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WechatIMG284.jpg

2023年10月25日《贵州日报》


八十五载弦歌不辍,踔厉奋发再启新程。


诞生于抗战硝烟中的贵州医科大学,几经更名,数易校址,在建校85周年之际,于今秋新学期入驻云漫湖新校区,办学空间极大扩展,办学环境极大改善,为更好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是提升贵州高等教育水平和贵阳贵安“强省会”行动的重要内容,对贵安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下称“天产中心”)前身为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8年,2015年与贵州医科大学整合,2016年加挂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牌子,并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基础上,整合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领域优质资源,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依托单位,申建获批“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国重室”)。20227月至今为现名。

 

科教结合,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天产中心党委书记(兼)梁贵友教授说,近年来,二者心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计”,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促进形成“一体两翼”的新发展模式。双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的“双一流”和“百年贵医”建设,以及推进教育现代化、“特色教育强省”和“健康贵州”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WechatIMG286.jpg

贵州医科大学云漫湖新校区欣欣向荣。

 

固本培元强根基  医教协同迈新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贵州医科大学在教育报国和医学救国的呼唤中应运而生,并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开学不久,贵州医科大学师生首次通过“贵医云”智慧教育平台,以线上+线下同步课堂形式,在云漫湖校区的46间教室里,共同聆听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讲授《肿瘤生态学》。这是“贵医院士大课堂”,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创新了学校课程开设形式,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机会。


“‘5G+智慧医学教育’创新与实践项目平台,是工信部和教育部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是贵州省唯一入选高校。”贵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修江帆说,云漫湖新校区有多媒体教室266间,智慧教室43间。智慧教室配备触控智能讲台、4K触碰的智慧黑板等,彻底告别投影时代。全高清常态化录播系统、双语转译的智播课堂系统,让学生可以回看课堂,真正形成知识吐哺。


WechatIMG289.jpg

贵州医科大学利用5G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教学。

 

“我选择贵州医科大学是明智、正确的,刚来就感受到了作为‘掌上明珠’的团宠,也体验到了智慧校园的先进便利。”2023级“协和班”学生廖兴俐说,家在贵阳的她,对“协和班”早有耳闻,高考志愿填报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协和班”,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协和班”是贵州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2019年联袂开办的临床医学创新班,按照“高进”“优教”“严出”的要求,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积极探索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着力打造学校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协和班”连续5年蝉联贵州省高校录取平均分最高专业,延续的32人班级中,录取最高621分,也是贵州高校在贵州理工类录取最高分;最低599分,其中31名同学录取分数在600分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高分收割机”。

 

当前,贵州医科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学科门类齐全并协调发展、各学科竞相争妍、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学校现有20个学院、47个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以人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贵州医科大学是全省首家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的本科高校,另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10门;获批地方医学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新增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贵州省入选的两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贵州省教材建设研究基地。


WechatIMG285.jpg

贵州医科大学“承协和风骨,展贵医雄魂”。

 

同样,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天产中心与贵州医科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这也是双方着力推动各方互联互通、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共同谱写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一项有力举措。

 

“天产中心的科研水平和硬件设备更符合我个人所学专业的细化方向。”2021年考入贵州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葛巍,在贵州医科大学学习一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后,便一头扎根在天产中心的科研实验中,并且很幸运地加入了郝小江院士的“抗肿瘤化合物修饰”课题组,使他如鱼得水,收获满满。

 

而作为贵州医科大学与天产中心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娄华勇已留在天产中心工作,继续从事民族药奇效物质研究,并着手准备为新人传帮带,育新苗,续薪火。

 

迄今为止,贵州医科大学已累计培养毕业研究生九千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两百余人,为贵州和全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成为贵州省引领这一行业创新发展的中流砥柱,为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守正创新强筋骨  产学研用出新绩

 

日前,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省化学合成药物研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州两家知名化妆品企业陆续签订合作协议,填补了我省在化妆品开发方面的不足。

 

“近期推出的面膜产品中,首次将折耳根提取物的有效成分运用在化妆品中,让本身具有清热、杀菌等功效的折耳根有了新的应用领域。”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涂波说,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天然植物资源,依托学校雄厚的人才力量和技术积累,开展化妆品新原料、新配方、新工艺的研发,将为学校大健康领域科学研究打开新的技术开发生长点和成果转化切入点,助力学校科研创新及转化应用能力提升,也助推我省特色产品多样化走向市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原始创新主战场、技术创新策源地,贵州医科大学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近年来,贵州医科大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科研人员在职务成果中的权益分配比例,特别是有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比例和方式;明确了成果转化的方式、路径,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领办创办企业。围绕“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加快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业”两方面寻求突破,以项目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一批堵点化解的基本标准,促进了政策的落地实施。


WechatIMG288.jpg

贵州医科大学为学生开展早科研、早临床、早实践。

 

2021年,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团队以化学原料药、创新药知识产权作价3400万元入股贵州中森医药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高校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项目。项目填补了我省化学原料药的短板,促进了我省创新药产业的发展。

 

20192023年,贵州医科大学共获纵向科研项目310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6.2亿元。”贵州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李一欣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从2016年的48项增长到2023年的126项,今年已经是连续五年位居省属高校第二位,连续四年位列西部同类单列医科院校首位。

 

可喜的还有,贵州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交易额已从2016年的240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9300万元,常年位居贵州高校前列。2023年学校已完成千万级转化项目两项,充分体现了学校主动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和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活力重要作用。

 

聚指成拳,抱团发展。贵州医科大学与天产中心融合发展后,天产中心也优化整合科研团队,解决科研团队小而散、合力不够问题,进一步凝练天产中心科研方向,激发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良好有组织科研态势,助力天产中心有组织科研,推动我省医药产业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


“以学科、队伍和平台建设为抓手,突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天产中心副主任孙超说,中心围绕“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药用植物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特色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开展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物创新和喀斯特生物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

 

5年来,天产中心组织各类科研项目4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9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3项。研发刺梨、天麻衍生康养产品20个,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5项;通过科技特派员,实验员对外开放等方式每年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5000样次以上。在喀斯特区域特色药用资源开发利用、创新药物研发、凝聚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引领示范作用。


WechatIMG290.jpg

天产中心实验楼外景。

 

筑巢引凤强磁场  聚才献智建新功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

 

贵州医科大学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释放人才“红利”,推进人才“活水”竞相奔涌。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优秀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拿出真金白银做好人才“引用育留”四大工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建设“百年贵医”的奋斗目标中来。

 

当前,贵州医科大学正推出一揽子福利待遇面向海内外招才引智,着力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切实为学校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其中一层次顶尖人才,更是开出了年薪500万元的工资待遇,同时还配有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住房待遇等福利待遇,可谓诚意满满。

 

“学校实现了我当学科带头人的想法,并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让我能够独立思考和创造。”36岁的张鹏教授说,他在海外博士毕业,开展了1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于20187月以特聘教授身份入职贵州医科大学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


入职贵州医科大学后,在学校各级部门的关心下,张鹏也得到了良好的个人发展。2019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21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22年通过了教授职称资格评审。除此之外,张鹏博士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及负责科研平台管理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贵州省人才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重点项目1项等,累计到账经费393万元,并以第一发明人获批发明专利2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贵州医科大学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7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89人,并且在不断刷新当年引才数量纪录。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人才31人,省级人才254人,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加入,为学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最活跃因素。天产中心也不断地优化人才政策,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以及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WechatIMG291.jpg

天产中心科研人员开展试验工作。


“单位在人才政策方面支持力度很大,而且天产中心和贵州医科大学融合发展,实现了科研平台共享,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天产中心范艳华博士也是创新引进的一员,主要从事创新靶向药物开发研究。她认为单位通过独立成团、优化办公环境、提供科研经费等条件,让年轻人更有自主研究的权利。

 

目前,天产中心有科研人员109人,其中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的40人,硕士6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省管专家3人,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4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2人,贵州省十百千计划“百”层次5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8人。

 

值得一提的是,天产中心允许并鼓励科技人员到园区、企业、农村合作社、偏远乡村从事挂职、兼职、任职等科技咨询、技术服务、星期天工程师、农艺师活动,合法领取报酬。对真正到基层生产一线、能在生产实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给予补助。而科技人员服务园区、企业保留原身份待遇、职务职称职级不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晋升。另外对于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办大事。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天产中心主任(兼)罗鹏教授说,学校和天产中心未来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奋力开创双方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更好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WechatIMG287.jpg

贵州医科大学再启新程。

 

图由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提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国军

杨鸣丹 汪盈平

编辑 杨鸣丹

二审 杨国军

三审 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