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贵州 > 正文

支教故事 | 出粤入黔的“大先生” 在完成一段“造血”之旅


  “您想体验现在的课堂与过去有着哪些不同吗?孩子的学习成效如何呢?从江一中邀请各位家长周四来访观摩,感受我校的‘6+1高效课堂’。”近日,从江一中向家长发出了一份教学观摩邀请函,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以学生的视角直观感受从江一中在东西部协作助力下,对于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组团式”教育帮扶是粤黔两地开展东西部协作的重要举措。在从江县,姚汉杰带领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团队井然有序地部署着“‘学案导学’从江一中方案”,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两地教育帮扶打下基础;在独山县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办公室里,来自广州黄埔开发区外国语学校的支教教师谈燕与当地教师,怀揣着同一个教育梦想,彼此互换着不同地区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d57b71c2e99c3b0fba779c11b12a4d5.jpg

从江一中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习题


近年来,依托东西部协作通道,广东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引入贵州民族地区,一批优秀“大先生”走上贵州各地中小学的讲台,让大山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体验发达地区的教学课堂。黔粤两地教师对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进行互相交流、融合、更新,为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诸多惊喜。


  活用经验 创新课堂教学


  2022年7月,佛山市南海区以及省内帮扶学校组成20名教师到从江县开展帮扶工作。来自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的校长、教育名师姚汉杰挂任从江一中校长职务,带领罗村高级中学三名优秀骨干教师组成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


8d315dda9bb8e58b66f7a0681cf59f6.jpg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的校长、教育名师姚汉杰指导学生


  两年前,刚刚抵达从江,团队便深入各年级教师办公室与教师谈心谈话,进入课堂听课,参加备课组教研活动,在广泛的调研中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措施清单。


  那时,从江一中依然由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课堂,让团队找到了尝试改变的突破口。姚汉杰说,“新教材是穿上了‘新鞋’,我们就不能再走老路了,必须探索出符合从江一中师生发展的高效课堂。”那时,通过不断地听课、评课,姚汉杰与团队将推进课堂改革列入了重点项目。


  “6+1高效课堂”是团队推动从江一中课堂改革的重要实践。“6+1”即“导、思、议、展、评、练”加“测”,学生在一个个教学环节中不断交流,拓展知识,激发自主学习思维。“6+1”高效课堂是帮扶团队借鉴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成熟的导学案例,通过本土化调整后,积极推广的教学课堂模式改革。


微信图片_20240407165906.jpg

2022年10月,从江一中举行“青蓝工程”启动仪式现场


  “‘6+1’课改模式实施后,为教师明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上课模式,这个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从江一中教科处主任潘生延认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


  即将参加高考的从江一中高三(1)班学生罗佳敏认为学校推行课改后,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我。“学、思、议、展这四个环节无形中培养着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共进 “结对”显成效


  “时间是4月15日,要旁听的学科是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每天随机摇号推门听课,是佛山市南海区帮扶教师邓淑英的工作之一。翻开厚厚的一沓听课记录本,满满记录着邓淑英每一节听课观课的情况。


  2023年,从江一中教师吴兰在从江县高中化学公开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作为她的导师,佛山支教教师邓淑英对自己的徒弟悉心指导,无微不至。她们经常一起探讨最佳教学模式,邓淑英对吴兰教态、教法、教学重难点突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指导。


  “去年,从江一中通过‘结对帮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突破,要继续做好传、帮、带,让青年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成为名师。”今年3月下旬,在从江一中召开的2024年东西部协作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会议上,姚汉杰说,团队要继续深耕“青蓝工程”,做好粤黔教师师徒结对,使青年教师主动扛起从江一中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大任,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成为名师。不仅是姚汉杰对青年教师的期望,更体现了从江一中通过推动“6+1”教学改革和“青蓝工程”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通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姚汉杰带领团队聚焦“组团式”帮扶的初衷,从课堂改革、人才培养、教科研管理“三位一体”推进从江一中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1712400968834195.jpg

谈燕辅导学生做题


  在独山县,2016年以来,黄埔区共选派32名教师到独山挂职支教,独山县有42名教师赴穗跟岗学习,通过两地教师跟岗、观摩、送教、讲座、同课异构,39所中小学幼儿园与黄埔区26所学校签订校级帮扶协议。


  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引进来”“走出去”的校际交流不断纵深,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东西部协作“输血”变“造血”的强劲动力。


  广州黄埔开发区外国语学校与独山高级中学结成“一对一”帮扶学校后,每学年选派优秀教师到独山高级中学传经送宝、倾囊相助,广州支教教师谈燕便是这场教育帮扶接力的其中一棒。


  扩充教学理念 夯实教学基础


  “学习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也只有令人愉快的学习,才能延续下去。”广州黄埔开发区外国语学校物理教师、独山县高级中学副校长谈燕说。


  在独山县高级中学,谈燕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负责物理教研教学管理和指导,同时承担高一(9)班的物理教学。


1712400986319018.jpg

独山县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


  去年11月,刚到独山的谈燕,便组织了一场校际间课堂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独山县东西部协作高中物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全县物理教师都来了。活动中,谈燕采用问题导向学习(PBL)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一堂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示范课。


  2024年是贵州省“3+1+2”新高考落地第一年,这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新情况。谈燕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从物理趋向情境命题的角度出发,有时甚至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适应高中教学及新高考的命题趋势,让孩子们迅速从初中做题思路中抽离,培养整合性物理逻辑思维,为走进高考考场打下扎实基础。


  “谈老师喜欢带着我们一起做实验,显得很有趣,能让知识很轻松地进入了大脑。”学生韦治说。


  对谈燕而言,“支教黔行”,从来不是单方面地输出教育理念、方法,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改变学生思维、沟通习惯,我希望是一个开始,并且延续下去,我也相信物理教研组团队,接过我的接力棒的广州同事,会在独山高级中部不断写出新篇,一批接着一批,去诠释教育帮扶的意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罗秋红

编辑 张凌

二审 袁航

三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