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贵州 > 正文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27度刊头.jpg


1709172333452767.jpeg


 镇远古城是位于贵州东部㵲阳河畔的一座小县城,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镇远自古以来是水陆交通要冲,是西南大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这里曾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却又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往来如织的人流,带来各种文化,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此接触、碰撞、交融,中原、江南、江西、两湖、巴蜀、闽粤诸种地域文化“盆景式”移入镇远,传教的人接踵而来,禅和诸子、云游道人、神甫牧师都在镇远营造殿堂,迎来了各路“神仙”。历史给镇远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保存一座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禹门码头_a.jpg


在镇远古城仅仅3.1平方公里地域内,拥有名胜古迹160处,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及和平村外,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这里有着四洞、八阁、八寺、八祠、九庙,还有卫城垣、府城垣、十二码头、八大会馆和“歪门斜道”的古巷子。古城之旅,韵味就在于古风,最能引人怀想。这是一条条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巷中,城市的喧嚣顿时消融,仿佛感到时光倒流,返回到100年、300年、600年前的镇远,再现明清时代的生活情景,引出许多古老的故事。来到镇远需要静下心来,慢步走在步行街的青石板上,流连在四通八达的古巷道中,去仔细品味镇远的千年历史文化,去感受金戈铁马、光阴似箭的变化。


青龙洞是镇远古城必去的游览景点之一。据《镇远县志》记载,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古城东端,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中元禅院、万寿宫、青龙洞、紫阳书院等部分组成,大小计35栋单体建筑,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65平方米,是贵州古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佛教经殿、道教庙堂、儒家书院、会馆为一体的佛、道、儒、俗古建筑群落;是一处全国独有的中原建筑形式与贵州苗侗吊脚干栏式建筑巧妙结合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与石崖、洞穴、古木、藤萝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有贵州古建筑博物馆之称。


青龙洞古建筑群_a.jpg


青龙洞的建筑落巧妙地融合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驿道建筑文化于一身,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如“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手法,使得这些建筑能够在悬崖峭壁上屹立不倒,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更为难得的是,青龙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典范之一,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这一片小小山体上悄然达成共识,互相较量,独来独往,却在地缘文化的牵扯下,共生共存,矛盾对立,矛盾统一,和谐包容。走进青龙洞,就像走进了一个历史的长廊,一砖一瓦都讲述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这里不仅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也是一个能够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旅游胜地。


翻开《水际云烟都如画——寻迹镇远》,镇远的商贾文化便跃然眼前。镇远的巷子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它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又没有平坦无坡的布局;有重庆“山巷子”的风格,但又无城市喧闹的气氛。镇远的巷子,兼有三者之长,又独具山野风味,大概是“山高皇帝远”的缘故吧,显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镇远的古巷子绝妙得很,古老之外,更具有诸多的特点,概括地讲,爬坡上坎、转弯抹角、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沟、巷对码头、巷通驿道,显得与其他地方的巷子不同,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它的“歪门斜道”。因地势、防火、防洪等诸种因素的凑合,镇远的古巷子与众不同,成为了一种特有的镇远模样。


古巷道_a.jpg


来到镇远古城总要去感受“歪门斜道”的。“歪门斜道”的古巷子,是“山巷子”与“水巷子”的巧妙结合,是水陆码头的通道,又是镇远商业繁盛的象征。爬坡上坎、转弯抹角是依山就势的必然结果,巷对码头、巷通驿道、巷中有巷是商业通达的表现,巷中有井、巷下有沟是给水、排水的需要,巷子里的深宅大院是富商大贾的住宅,而歪门斜道更是商业文化的显现。巷内院落坐北朝南,显示“以南为尊”,但门并不正对南面,而是在西南角上截取一角,便成了一道“歪门”, 大门与巷道形成一定夹角,从大门外不能直接看到堂房,故有“歪门斜道”之说,意为财不显白。


镇远过去有多少巷子现已无法寻找,但至今犹存的还有7条。这些巷子都建在临河的石屏山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层层而上,犹如一条条向山间缓缓蠕动的长蛇。走进巷中,视线被弯道阻隔,既看不见巷头,也看不到巷尾,而且忽上忽下,真可谓曲径通幽。因为巷子都在山间盘旋,弯弯曲曲,东拐西弯,初来乍到的人常常迷路。巷道都用青石铺成,沿路多石阶。


傅家大院_a.jpg


镇远是座古建筑的博物馆,有像青龙洞宫观寺庙、楼台亭阁浑然一体的古建筑群,有沿河两岸大街上的吊脚式骑楼的商号,还有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主要的民居多集中巷内,这里有富商大贾的豪门大宅,也有为之服务的寒门小户。小户人家的房屋多是低矮的木板房,大都在山腰的横巷和支巷中。富商的深宅大院,均为四合院结构,既有江南小庭院的风格,又有依山而筑的特点。院落为“凹”字形,红房青瓦,青石板的道路,立有石门、石柱,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一幅幽雅的田园风景画。在商贾的富豪之中又散发着书香人家的气息,与那寻常百姓家的住房相比,更多一种阔绰、豪华、典雅的气派。一座座深宅大院,围在高大的封火墙中,门都斜开着,有富丽的门楼,还悬着烫金的匾额,斗大的字无不投射出富家的自豪与雄心。这里有名的古院落当数傅家大院、全家大院、杨茂兴大院和聂家大院了。


明清时期,镇远航运发达,是贵州东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交易大市场。《镇远府志》记述:“辰沅上游,滇楚门户,屏山为城,㵲水为池。西通诸葛洞,南达清水江。黔楚水陆之冲,物产丰饶之地……水陆通衢,商贾辐辏,成滇楚要枢,亦徼外一都也”。商旅云集㵲阳河以其“湘黔咽喉”“滇黔锁钥”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其形胜之势,吸引来不少商贾游客,其中尤以江西、湖南两省为最。他们渐次相宅卜居,聚集于㵲阳河两岸,最盛时镇远府、卫两城住房达3600多幢,7000多户,35000余人。镇远的商贾文化随着湘黔滇古驿道的开发兴盛,而逐渐走上繁荣。“头牌一枝花,二牌盖过它;三牌金果铺,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马店,六牌烂豆渣”民谣流传至今,即为镇远古城历史上商业功能分区的写照。


永定规目碑_a.jpg


在周大街的卫城大码头立有刻于咸丰五年(1855年)7月的《永定规目》碑,碑文记载:“特授贵州镇远府正堂朱德萃为严禁狡猾,重整旧规,以安客商,而裕民事。照得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农固赖其耕耘,商亦资其转运,况本府所辖地方,土多田少,全凭邻境运济。若不与之厘定章程,安望愿藏其市……至于本城行户,有打过载者,不得私用大斗,亦不得压逼本船赴送;遇有乞儿估讨,准其送公严惩。不意日久弊生,前规尽改……” 可见清乾隆年间镇远府便有一系列关于商业运输业务法规性条例,目的是稳定地方市场秩序,保护外来客户利益,从而鼓励远处客商来镇远开发,振兴地方经济。由于市场交易公平、官府治理地方态度坚决,一时间府卫二城商贾云集,市井一派繁荣。


军旅往来,商贾云集,致使镇远成为舟车辐辏、货物聚集的都会。外地客商在镇远结成许多商帮,以同乡关系建立会馆。“亲不亲,故乡人”,会馆把客居他乡的人联系起来,构成一条“乡土之链”,经常聚首,互相关照,有的还成了世交或姻亲,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盘根错节的社会势力。会馆的磁力,还不仅仅是为了“联乡情”,更多的是经济利益,同一地区来的商客,往往互通信息,相互提携,遇事共同商量,联起手来控制某种商务,与其他地区的客商展开竞争,谋求自身的发展。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它与物资交流及商帮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大凡会馆多的地方,都是外地客商云集之所。县域遍布各省会馆,演化出对镇远影响深远的会馆文化。


天后宫_a.jpg


各省客商在镇远择基建宅,做得成功的就建同乡会馆。十多个行省的会馆先后在镇远建立。当时,大大小小的会馆撑起了㵲水岸边的这座城市的繁华。福建商人别出心裁,在城中心修建会馆,以海上平安女神镇宅,冠名天后宫,而且牌楼下的石阶通达江海,从建筑格局看,完全是湄洲岛妈祖庙形式,里面还有戏楼,可见当时风光。天后宫(即福建会馆)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会馆。闽南妈祖文化等外来地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发展,体现了镇远的包容性。


镇远古城的历史文化深远丰富,一条条小巷、一堵堵旧墙、一座座老木房,都流淌着一种独特的历史之美。

 

>>>>>>>>>>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 / 周章辉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