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贵州 > 正文

《贵州日报》今日推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特刊———黔西南篇

17157273412146.jpg


QQ截图20240522063349.jpg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黔西南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取得新成效

中共黔西南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抓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核心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黔西南州紧扣全省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这个目标任务,着力抓实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升黔西南形象、构建地方文化品牌、繁荣文化文艺事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实理论武装这个关键,不断夯实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宣传推广、转化落实共同发力,不断夯实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抓实领导干部理论武装。紧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导全州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抓实创新理论的转化运用。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走出一条符合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黔西南州形成更多丰富的实践成果。

  

  抓好理论宣传普及。充分用好广播、电视、标语等传统媒体,积极使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把党的创新理论向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宣传普及。持续推进“理论宣传二人讲”工作,辅以“多语+文艺”宣讲、“活动+竞赛”宣讲等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真正走进群众心中。

  

  持续做好宣传引导,不断提升黔西南知名度美誉度辨识度

  

  坚持以正面宣传凝心聚力,科学引导正本清源,立体外宣塑形造势,激励全州各族群众奋力推动黔西南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着力开展重点主题宣传。统筹州县媒体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按照“123456”总体思路,紧扣“产业强州”“文教兴州”“和谐稳州”战略,认真做好各类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持续聚焦“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旅游定位、“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等重大主题,全方位、全媒体组织宣传报道,持续策划推出系列高质量融媒体产品。

  

  着力提高对外宣传质效。策划开展“我眼中的黔西南”等系列主题报道,做好新闻发布主题征集。以2024年“贵州绿茶”第一采、万峰林马拉松、第十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24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主场”外宣,持续擦亮“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品牌。创新方式、大力推介、全面宣传,讲好黔西南故事、传播黔西南声音、展示黔西南好形象,让黔西南神奇瑰丽的山川美景、精彩纷呈的户外运动、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风味独特的民间美食成为最具辨识度的IP和旅游核心吸引物。


2024年万峰林马拉松比赛现场.jpg

2024年万峰林马拉松比赛现场

  

  着力打造世界地质公园这一世界级名片。202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9次会议上,批准了18处新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包含兴义地质公园在内的国内6家地质公园成功入列,这是贵州省继织金洞之后第二个获得世界级“金字招牌”的地质公园。要着力把“古生物王国、喀斯特王国、沉积岩王国”的故事讲述好、传播好,把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这张世界级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

  

  坚持以文化人,不断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牢固树立红色文化精神支柱。黔西南全域属于左右江革命老区,有兴义威舍红军战斗遗址、兴仁海河战斗遗址、贞丰红军长征白层渡口等革命遗址。要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全州各族群众坚定历史自信、赓续红色血脉。

  

  深挖“加油文化”时代价值。深入挖掘清代张锳在兴义府任上的主要政绩,以及少年张之洞在兴义府学习成长经历,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沉浸式演绎好“知府添加灯油”以及少年张之洞勤学苦读、立志报国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充分展示好我州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持续打造“加油文化”品牌,持续讲好“加油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信仰信念和执着追求、进取精神,引领全州上下形成奋发有为、加油实干、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风气。


2015年10月10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兴义举行,山地旅游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图为万峰林。(来源《多彩贵州美美与共》画册).jpg

2015年10月10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兴义举行。图为万峰林。(来源 贵州图片库)

  

  充分发挥身边的榜样力量。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能激励普通人将平凡的事做好。要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把刘秀祥、钟晶、邓璞、项姚兴、吴祥奇等一批各行业各领域先进典型的好故事讲好宣传好。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带动作用,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道德风尚。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持续弘扬文明新风。以兴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持续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文明创建”。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持续抓好文化文艺作品创作。聚焦“加油文化”、优秀民族文化等,着力创作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大众认可的文化品牌,塑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办成一批惠民利民的文化实事,让文化瑰宝“活”起来,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兴义市万峰林。(来源《多彩贵州美美与共》画册).jpg

兴义市万峰林。(来源 贵州图片库)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成州美术馆,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设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建设一批历史名人陈列馆、博物馆、纪念场所,建设一批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拓展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用效益,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推动举办广场舞展演、全民阅读推广、送文化下基层等示范性活动,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参与度。

  

  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点整合起来、民族节庆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地方特产与文创产品融合起来,建设一批非遗文化、民族文化体验馆,推动文化和旅游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交融共生。

  

  将党的领导贯穿全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标准,教育引导全州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党的意志和主张融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党性原则,建设绝对忠诚、作风优良、廉洁奉公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全州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的培养、交流和锻炼力度,认真开展“弘扬三气、狠抓落实”年活动,全面提升“四力”。加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始终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培育未来人才的思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急需紧缺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主动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将人才资源逐步向新媒体倾斜,做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国家AAAA级景区兴义马岭河峡谷。.jpg

国家AAAA级景区兴义马岭河峡谷。

  

挖掘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品牌 讲好文化故事

——在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中展现黔西南新作为

  

  5月17日,兴义万峰林八音堂,主题为“守正笃行加油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黔西南州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舞蹈《同心共筑中国梦》《锦绣蓝》《领航》,歌曲《山水布依》《山水贵客》,以及民族服饰展演,展现了黔西南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听觉和精神上的文化盛宴。

  

  黔西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丰富,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文艺演出、民族团结同心跑以及民族特色商品展示、百场双语大宣讲、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学示范和演讲、征文、书法、绘画、摄影竞赛等活动,旨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谱写黔西南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黔西南州民宗委开展双语宣讲.jpg

黔西南州民宗委开展双语宣讲。

  

  黔西南,在北纬27度著名的生态气候带上,东沿红水河而下与广西相望,西溯南北盘江而上与云南毗邻,北依云贵高原之巍峨蜿蜒。在“山地王国”多彩贵州的版图中,他有着怎样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定位?

  

  答案,也许就藏在这奇特而又宝贵的喀斯特山水长卷之中。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日记里写下的句子,是对兴义万峰林最为生动准确的定义。


在黔西南出土的东汉铜车马。.jpg

在黔西南出土的东汉铜车马。

  

  今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9次会议上,兴义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这是贵州省继织金洞之后第二个获得世界级“金字招牌”的地质公园。万峰林,是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也是代表性景观。从2亿多年前的汪洋大海,演变为今天的“天下奇观”“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蕴藏着黔西南独有的文化气质。

  

  围绕“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永久举办地”等世界级、国家级名片,黔西南州把“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讲好文化故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的有力支撑,并持续创新实践展示新形象新作为。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如何讲好、传播好文化故事,黔西南州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理论武装,持续推进“理论宣传二人讲”,辅以“多语+文艺”、“活动+竞赛”等宣讲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真正走进群众心中;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着力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全州各族群众坚定历史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持续聚焦“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等重大主题,创新方式、注重策划、立体宣传,不断提高对外宣传质效;持续抓好文化文艺作品创作,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将人才资源逐步向新媒体倾斜,做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立足独有的人文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加油文化”品牌。结合“文教兴州”战略,借助晚清名臣张之洞之父张锳任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知府期间流传至今的“知府为学子添灯油”的故事,打造加油书院,建设集传统文化展陈、“加油文化”展示、现代科技体验为一体的研学区,并赋予“加油文化”不甘落后、积极上进、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新内涵。


交乐汉墓出土的东汉抚琴俑。.jpg

交乐汉墓出土的东汉抚琴俑。

  

  立足丰富的汉代考古成果,结合贵州重要文化符号“夜郎”,打造探无止境的“夜郎文化”品牌。至2020年5月,黔西南州境内已调查和发掘石器时代遗址22处、战国—西汉时期遗址(含文物出土点)41处、东汉遗址7处,涵盖了前夜郎、夜郎、后夜郎三个时期,从猫猫洞的古人类足迹,到普安铜鼓山“夜郎兵工厂”,再到东汉铜车马、摇钱树……作为一条历史主线,夜郎文化贯穿了黔西南区域变迁始终。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夜郎考古和文化探秘已成为黔西南文旅热词。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着重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品牌,黔西南州着力谋划一批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标识品牌,推动“康养+”多业态协同发展,“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康养产品供给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后花园”“国际一流山地旅游、度假康养目的地”的构想日益具象。

  

  “黔西南的文化线条丰富、清晰,令人向往。”5月15日至18日,来自广东惠州的刘根森先生在文化工作者的陪同和讲解下,游历了黔西南州万峰林、贵州龙博物馆、黔西南州博物馆等,为这里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壮观的山水风光所惊叹。对于此行的收获,他用三句话进行了总结:“全国有56个民族,黔西南州就有35个,非遗文化令人目不暇接;贵州是山的王国,黔西南是‘中国喀斯特心脏’,山水形态丰富多样;黔西南有三条有名的人文线,一条是夜郎古国的痕迹,一条是南明永历小朝廷的设立,一条是红军长征经黔西南西进。”

  

  在多彩贵州建设文化强省的足音中,“黔西南”正在成为贵州文化的又一张重要名片,日益生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