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贵州 > 正文

【乌蒙之春·“花样”毕节】系列报道之七|七星关:桃花岛上醉春风

前言

 

诗曰: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毕节素有“花的天堂”之称,巍巍乌蒙山,滔滔乌江水,孕育了黔西北大地的勃勃生机。春暖花开的毕节美得醉人,无论是延绵百里的杜鹃花、千万亩连片的樱桃花、漫山遍野的桃李花、田园阡陌的油菜花,还是农家小院充满芬芳的盆栽花,都扮靓了乌蒙山区的春天、见证着乡亲们生产生活的幸福变迁。

 

本期策划,旨在毕节各县区选取产业基地、和美乡村、景区景点、幸福农家等采访场地,围绕“花”这个元素来展开生动鲜活的报道。通过采访不同的“花”场景,呈现黔西北大地上美丽的“花样”风光、幸福的“花样”生活、成效显著的“花样”发展,以小见大展示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9U4A3342.JPG


在七星关区阴底乡马场村,夹岩水库蓄起的水漫上陡坡,围成了一个风光旖旎的半岛,当地人称“桃花岛”。

 

马场村种有红花桃4000余亩,桃花岛上几乎遍地桃树,可谓名副其实。于春日暖阳下登岛,缤纷花朵随风起舞,灼灼其华。放眼望去,远处碧水绕春山,波光粼粼。


9U4A3351.JPG

 

桃花岛的得名,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因地处石漠化严重的陡坡地带,群众世代耕耘土地却收获颇微,当地村民早年便开始利用临近河谷的气候优势种植桃树,收入大为提高。后来,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团结带领群众把红花桃产业发展壮大,桃树种植规模大增。夹岩水库蓄水后,出现了山水相依、景色宜人的半岛。

 

如今,数千亩桃花扮靓乡村,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宝。然而曾经种桃树的村民并没有想到要美化家乡,他们只是为了让贫瘠破碎的土地增加产值。这点,马场村老支书施维荣很清楚。


9U4A3312.JPG

 

“以前我们哪想什么风景不风景,就希望乡亲们能有点收入。”61岁的施维荣现还在村“两委”工作,追昔抚今,他感慨万千。20年前,他和省里派到阴底乡的挂职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代表四处考察,最终确定了桃产业落户马场村,把陡坡砂石地变成了桃花园。

 

20年来,当地干部群众用心呵护着这来之不易的特色产业。桃树不断更新换代,大家的剪枝嫁接等农技也不断提高,生产生活面貌也在勤劳与守望中日新月异。


9U4A3267.JPG

 

“在我们这里,风景好、空气好。我每天都要到桃花树下走走。”漫步在桃花林,70岁的孙才方老人身体还很硬朗。作为第一批种桃树的人,他对特色产业带来的好处体会很深:“我们这地方的气候、土地就适合种水果。自从这个桃子有收成以后,比种包谷的收入要翻几倍。”

 

行走在桃花岛上,不时可见村民们在浇水、疏花,用心照顾着这带他们好日子的“摇钱树”。“因为种包谷收成差,才来种水果。”闵书艳家10亩地全部种了桃树,一年收入七八万元,劳动减少了,收入却增加了。


9U4A3348.JPG

 

“以前我们这地方穷,山旮旯里长不出收成,想吃点水果还得高价买。现在不但自己吃不完,还卖出去赚钱。”健谈的孙才方告诉记者,这几年每到桃子成熟时节,前来采摘购买的游客和商家络绎不绝,每天有几十辆车进入马场村。

 

“春天桃花开,很多游客都过来打卡,我们桃花岛的知名度也逐渐高起来。”阴底乡副乡长、马场村包村领导张义书告诉记者,从春赏桃花到夏秋摘桃,村里人气都很旺,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让乡亲们腰包鼓了起来。


9U4A3343.JPG

 

如今的马场村,桃产业是风景,更是“前景”。“我们的红花桃现在亩产值可达8000元左右,乡亲们很支持这个产业。”阴底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吴映环表示,该乡正在围绕一湾清水做文章,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不断改良品种、改善基础设施,让桃花岛成为旅游好去处,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桃花岛上看仙境,陶令无需四处寻。三月的春风拂过青枝绿叶和粉红花朵,也拂过山里人的幸福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夏民

统筹 李凯 顾野灵

策划 谢朝政 汪瑞梁

编辑 夏民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