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FAST > 正文

指尖的蓝花“寨生”的记忆——村子里的博物馆 Blue Flowers at Fingertips, Memories of Village Life, the Museum in Mountains

In early summer, we follow a winding mountain road to Wenggong Village, 20 kilometers from the outskirts of Guanshanhu District and visit a museum, Memory on Hands.


It is the seventh private museum in Guiyang. The curator is Wang Xiaomei, a native of Wengong Village. From receiving the first piece of batik fabric to now housing a collection of over 6,200 items; from being rooted in the village of Wenggong to covering more than 80 counties and cities across Guizhou Province, the hundred-plus steps taken within the museum represent Wang Xiaomei's nearly 30 years of dedication.


Over the decades, with a focus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train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this museum has driven over 500 ICH inheritors in the province to pursu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初夏的贵阳,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伴着层层晓雾穿过密林,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观山湖区近郊20公里的翁贡村。


青瓦砖,木头房,院坝庭前,车打了个弯,抬头便看见高高的石墙上蓝底白字写着“手上记忆博物馆”。


图片7.png

隐匿于大山深处的手上记忆博物馆


这座生长在大山里的博物馆,是贵阳市七家民间博物馆之一,也是翁贡村民们口中的“小馆”。“小馆”的馆长,是地地道道的翁贡村民,也是村子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王小梅。


见到小梅馆长的时候,已是晌午。忙碌了一早晨的她,浅浅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快吃午饭了,先喝口热茶吧。”


初见·是清晨六点钟的蓝


说起王小梅与蜡染的缘分,还得回到1995年。


“大学的时候,我收藏了一张安顺的蜡染,第一眼看到那抹青黛色,就觉得太美了。”王小梅说。


深深浅浅、各种维度的蓝,就像清晨六点钟蔚蓝的天空,王小梅用诗一般的形容,描绘她与蜡染的相遇。


那时的她也许没有想到,这份初遇的美好,将她带向更为深邃的世界。


图片8.png

王小梅采集到的蜡染纹样


“起初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最近这些年回到村子才发现,蜡染这个传统工艺的背后隐藏了一套远古的信息,它是有古老的天地观和宇宙生命哲学理念的。当我尝试读懂它的那瞬间,它抓住了我。”


20多年来,王小梅遍访贵州乡村,收集蜡染的旅程,也是她研究、解读纹样密码,打捞与保护这门古老技艺与历史记忆的历程。聆听手艺人的讲述,记录古老服饰和蜡染纹样背后的神话、仪式和节日,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乡村走访中,她收录贵州蜡染藏品故事、蜡染图形解读,集合整理出版了《蓝花叙事》和《寨生再生:手上的记忆》《他者叙事:手艺人口述历史访谈》等20多部书籍。


图片9.png

 王小梅深入乡村与传统手工艺人交谈


为了让古老技艺与历史的记忆被公众看到。2018年,蓝花叙事非遗传承和发展项目落地观山湖区,王小梅带着自己研究了2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回到故乡翁贡,手上记忆博物馆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生根发芽。


相遇·是指尖再生的记忆


小馆外,石阶缝里长出的青苔在雨中越发湿润,乡间小道旁绣球花初开,白色的花瓣也透着微蓝。


小馆里,鹅黄色的灯光温柔地笼罩着一件件藏品。丹寨的花、织金的蓝,苗族的背扇、布依的盛装,这里的展品展示着民族手艺人们对自然的记录、对世界的理解,它们的线条和色彩中仿佛还带着生活的温度。


图片10.png

手上记忆博物馆·王小梅触摸着蜡染


“你们看这一件盘子花蜡染,其实是已经消失12年的纹样,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石阡一个老者,请他修复的。”


“这是贵阳地区的苗族蜡染,已经消失半个世纪了,小馆里展示的,是最后仅有的了。”


“这件藏品是在翁井村收的,我去的时候它被扔在老瓦屋里都发霉了,我洗洗干净带了回来。”


“村民们每次来,看到这些展出的纹样都很感慨,他们没想到,原本要烧掉的东西,会被重新捡回来,在博物馆复活。”


............


岁月悠悠,远古文化延续未绝的脉络在这一方天地清晰可见。此时的小馆,成了一个新的精神家园;安静的展厅,像在播放一场无声的电影,默默给观众讲述着这个民族的故事。


图片11.png

王小梅与她的“蓝花叙事”


王小梅凝视着这些精美的藏品,轻拂浮沉。“阴阳鱼”“蝴蝶”“鸟”……古老纹样里蕴藏的传说与历史,在被看见和记录的一刻,不仅是连接传统与现在的媒介,也是一代代人指尖流动的记忆。

 

今昔·是美好的乡村福祉


走出小馆,外面的世界亦有意趣。背靠郁郁葱葱的古老森林,前面是稻花鱼塘,山涧鸟鸣,溪水潺潺。


如今,手上记忆博物馆除了展示贵州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还具备茶室、民宿、研学、文化考古、非遗传承等功能,并配搭有多个文化空间,衍生更多乡村文旅融合的可能。


图片12.png

手上记忆博物馆的非遗传承手艺人在整理蜡染纹样


在稻田手工坊里,村子里的嬢嬢们穿针引线,画蜡印染,传授手上的非遗技艺;在民家小院,熟练的手艺人盛上一碗满满的豆浆、做一锅酸汤豆腐,清新的豆香飘来;口述史档案展示、纪录片放映、人类学书屋、手工体验、文创周边……


“这座博物馆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王小梅说。这不仅因为数十年物质与研究的积累造就了这样一处“博物馆+”空间。扎根民族文化的土壤,激发社区活性,手上记忆博物馆用流动的文化让“寨生”再生,探索非遗在当代村落的可持续性。


如今,以非遗基础性研究、非遗培训、研学、文创为基础,小馆已带动省内500多个非遗传承人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非遗传承和发展。


图片13.png

手上记忆博物馆·非遗稻田手工坊


从收集到第一件蜡染到馆藏6200余件蜡染、刺绣、服饰、民俗物件等各类藏品;从翁贡村出发,走遍贵州、中国乃至世界又回到翁贡,王小梅为蓝花找到了与未来连接的最佳角度。


图片14.png

非遗传承人在织布上描下古老的图纹


一生万物,万物归一,播下一枚文化的种子,让手上记忆在乡村蔓延生长,小梅馆长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那一条古老的延长线从未断裂,走到今天,和我们一起迈向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钰 黄怡雯 刘义鹏 汪国锋

编辑 陈大炜

编审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