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毕节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6年扶贫路,浓浓干群情丨威宁自治县东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赵德朝


  我叫赵德朝,现任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东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风人。在这里生活的30多年里,我见证了家乡从“黑煤窝”变成了“江南水乡”,见证了百姓从一贫如洗奔向小康。


  扶贫工作开始以后,我不舍白昼将贫困户信息录入系统、核对信息、建立档案,不分节假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户发展需求、为群众解难事、谋发展……全镇的每一个村组,我已数不清走了多少遍,每到一户农家,我都要深入细致地询问家庭状况,认真了解群众的问题和需求,和镇村干部共同分析每户贫困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量身定制脱贫措施。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赵德朝帮助采拖村贫困老人背洋芋

  记得第一次去三庄村走访苗族老人张德英时,老人和她的孙子住在破旧的石墙房里,房子半边已经垮掉,屋里墙面黑黢黢的,锅碗瓢盆摆了一屋子。老人告诉我,她有三个儿子,但都因为喝酒去世了,唯一一个儿媳妇也离开了,留下一个孙子和她相依为命。村里修了新房,叫她搬过去住,但因三庄村海拔高、风大,新房顶上的瓦片损坏严重,经常漏雨,自己又没钱修缮,所以只能住在老房子里。听了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下队回来后,我立即找到社事办负责人协商,和分管领导汇报,协调11000元资金为张德英老人重新翻修房屋,把她家入户路和院坝进行硬化,并为她购置了床、碗柜等家具,搬进新房的张德英老人高兴极了,一直握着我的手说:“小赵,谢谢你了,谢谢你了。”

赵德朝在三庄村发放马铃薯种


  的确,作为脱贫一线的干部下队,我有很多扶贫故事,其中被狗咬是常有的事,所以我们入户经常备着一根“打狗棍”。2018年的夏天,我与同事到拱桥村走访贫困户,在与四组贫困户李友昌交谈时,李友昌的儿子李启成突然拾起一块砖头向我们冲过来,我与同事吓得赶紧跑远,李友昌立即抓住他儿子夺走了其手中的砖头,但李友昌身子较弱,几分钟后李启成挣脱,又捡了一块石头追着我们跑……之后才得知李启成患有精神疾病,我们走访当天,他看见了我们手里拿着“棍子”,以为要伤害他,于是就追着我们打。


  一说起这些,李友昌很是无奈,家里一个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女儿在上学,还有个儿子精神失常,必须得时刻照看着,三间平房没有粉刷,屋里屋外脏乱差。于是我们便与李友昌和村干部商量,将李启成送往精神院医治,并为他家申请到3000元临时救助款,又推荐李友昌到蔬菜基地务工,2019年底李友昌家顺利脱贫,家里又新修了两间平房,更可喜的是他儿子的病情也有了好转。


赵德朝到营坝村走访留守儿童

  参与脱贫攻坚6年来,我哭过,累过,也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还未脱贫的群众,怎么也不能安心。对贫困群众,我问心无愧,但面对父母,面对妻儿,我感到无比内疚。

  这些年为了扶贫工作,我怠慢了父母,辛苦了妻子,忽略了孩子,也累垮了身子。记得去年10月的一个周末,在赫章县工作的妻子独自驾车回东风镇,在途中遭遇车祸,车子被撞坏,庆幸人没有受伤。妻子回到家后我便向她承诺,以后一定要抽空接送她上下班,但是我的诺言并没有实现过。面对一次又一次食言,家人并没有生我的气,而总鼓励我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这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赵德朝到采拖村走访群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些年来,我由一名不懂扶贫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位通晓业务、了解政策的内行人,我与群众并肩作战、共谋发展、同奔小康,我的坚守职责和辛勤付出在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得到了印证。


安莉

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丹

编辑 周睿

编审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