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锋网>>视频 > 先锋出品>>正文

【深贫村“变形记”】 一个“挂”在半山腰村庄的嬗变路

作者:程星 高航 罗玉青 编辑:高航 来源:当代先锋网 发布时间:2019-05-06 17:27:32
 



  今年是贵州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全面完成188万人搬迁任务。

  深度贫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近日,记者走进贵州深度贫困村--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乡干塘村,聚焦脱贫"难点"、群众"盼点",看深贫村如何成功"变形"。


困守望云山

  "年年缺粮,年年借粮。一年到头吃不饱饭。"

  关于粮食,45岁的干塘村村支书杨佩勋最深刻的记忆,便是小时候常和父亲一起去邻乡亲戚家借苞谷。"土地太瘦了,种出来的粮食总不够吃。"

  干塘村位于极贫乡镇晴隆县三宝乡,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海拔1840米的望云山上,高寒、多悬崖峭壁、土地少而贫瘠。干塘村像是"挂"在半山腰上,这里的人祖祖辈辈种苞谷,逢年过节才能欢天喜地吃上一碗白米饭。

  "太穷了,简直没法生活",干塘村人杨玉菲曾经到邻近的乡镇去帮别人家种地,"一天5块钱"。这笔钱便是她家最大的经济来源。

  "因为穷,我们这一代人能上学的很少。"杨佩勋记得上小学时,一个班上只有7、8个学生。干塘村是苗族村寨,因为教育耽误,村里40岁以上村民大多是文盲、半文盲,也不太会说汉语。

走访.jpg

  困守望云山曾是干塘村人无法摆脱的困境,图为干塘村民破旧的老屋。(罗玉青摄)

  年轻人忍受不了大山里的生活,外出务工,上年纪的干塘人依然困守在望云山上。

  山高路远。漫长的出山路,长久以来成为干塘村人与外界连接的最大阻碍。

  "天不亮就出门,中午两三点才能走到县城。"村民杨景成回忆,90年代,村里人一年难得进一回城,"就在林子间摸着走,山路连马走起都困难"。村里人要是生病了,就自己挖点草药吃,有人生生把小病拖成大病。

  后来,乡村路通到附近的鸡场镇。从干塘村走到鸡场镇也要花2小时,才能坐上进城的客车。直到2000年,乡村路才通到了干塘村,才4米5宽的盘山路,开车也得走上1个半小时。

  "天上下雨地上滑,上学困难耽误娃",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曾经干塘村娃娃上学的艰辛。村子所辖的7个寨子分散在望云山上,娃娃们都是走山路到镇上的学校上课。"最远的要走上两个小时,凌晨四点就得起床,打着手电筒赶路。"

  出山路不易,山里路难行。干塘村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搬出大山!"2017年,三宝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整乡搬迁到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干塘村随之启动搬迁。


变身新市民

  "易地扶贫搬迁?"干塘村的老百姓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

  "搬出去,土地哪个来种?"

  "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搬出去啷个生活嘛?"

  故土难离。干塘村人受够了望云山上的苦日子,可他们想象不出离开这里的生活。

  "不搬,不搬,就是不搬!"看到村干部上门,有村民砰一声把大门关上了,无论如何也敲不开。

  "城里的安置房,选好后背起被子去就可以入住了。"

  "一户一就业。去了每家至少安排一个人的工作。小镇上有组织劳务输出外出务工,也可以在县城和阿妹戚托小镇产业园区工作。"

  ……

  三宝乡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攻坚小组,里面成员有乡干部、村干部、三宝籍干部、曾经在三宝工作过的干部,其中有5个攻坚组在干塘村。

  "早上9点开始,有时候要忙到晚上8、9点钟",挨家挨户宣传搬迁政策、动员搬迁,农闲时到家里动员,农忙时就找到田间地头动员。

  "去一次不行,再去第二次。遇到外出务工的家庭,我们就直接赶到务工的地方。"为了搬迁工作,干塘村副主任杨典就多次到广东、浙江等地做动员。

2.jpg

  阿妹戚托是集搬迁安置和景区为一体打造的彝族风情小镇。(高航 摄)

  "我们背井离乡在外打拼,就是不想守在望云山上没饭吃。当然要搬!"外出务工多年的村民杨佩军,成了干塘村最早搬迁的人之一。在集搬迁安置和景区为一体打造的彝族风情小镇阿妹戚托,他住进了漂亮的楼房,有了新家。

  "在家一年喂一头猪,也就2000多块钱。搬到小镇上做了保洁员,一个月的工资就1800元。"听了村干部为自己算的"明白账",贫困户熊才芬打定主意--搬到小镇。

  村民变身新市民,搬迁户在就医、入学、社保等方面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村民杨和成一家5口人搬进了小镇。"家里有人生病了,十多分钟就送到县医院就医。小孙子就在家附近学校上学,也是十多分钟路程,方便得很。"他感慨万千,在望云山上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变成了现实。

3.jpg

  陈勇慧和丈夫在新开的服装加工公司。

  陈勇慧曾是干塘村的贫困户,搬进小镇后,得知商铺免房租和水电,她贷款和亲戚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公司,创业当"老板"。公司主要加工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最贵的卖到8000多元一套。

  因为一个"搬"字,祖祖辈辈困守在望云山上的干塘村人,生活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盘活瘦土地

  人搬走了,地不能荒着。

  种不出粮食?那就换条路子。山高坡陡,常年云雾缭绕的干塘村恰好是种植天麻的好地方。村里成立合作社,流转出1000亩林地发展天麻仿野生种植。

  原本闲置的荒林,一下热闹起来。

4.jpg

  干塘村人正在林地里种植天麻(高航 摄)

  曾经靠给别人种地,一天赚5块钱的杨玉菲,流转出家里的8亩林地,每年每亩林地240元。除了土地流转费,她还到天麻基地务工。"每天120元,就算周末休息也能有2000多元固定收入。"

  "挖坑、下材料、移栽……"天麻基地一年到头都需要人照料,最多的时候40多人务工,去年有4000多人次用工量。

  "2月份1万斤的订单发往普安,4月份2万多斤的订单发往兴仁、望谟,11月份2万多斤订单销往药材公司……"合作社负责人杨斌粗算了一下,按每斤20元的价格,今年鲜天麻的产值能达到120万元。

  "要是干的天麻,价格更高,可以卖到220元一斤。"决定再扩种1000亩天麻的杨斌,琢磨着要建上一个烘干房,让干塘村的天麻更值钱。

  投资天麻合作社的资金中,有455万元来自扶贫资金。这笔资金的6%将连续3年作为固定产业分红,覆盖干塘村255户贫困户。

  林地利用起来了,耕地怎么办?

  干塘村不蓄水的沙质土,恰好适合另一种药材--何首乌。

  返乡创业的干塘村人杨松华和几个村民一起成立合作社,流转出120亩土地,试种何首乌已经成功。他计划,等时机成熟,就带动干塘村人一起种植何首乌。

  "县城住上新房子,老家分到钱票子。"目前,干塘村已签订搬迁协议523户2535人,占100%。原本担心土地撂荒的干塘村人,看着慢慢被盘活的土地,安下心来。


  新闻链接:坚决打好"两不愁三保障"关键战役。从2015年6月打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到今年6月30日,贵州这场总规模达188万人的"大迁徙"将完成。从"六个坚持"到"五个体系",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易地扶贫搬迁海报ok.jpg


策划/ 文字: 贵州日报当代媒体记者 程星

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航 罗玉青

海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航


点击下载

贵公网安备 52011202003109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 黔ICP备13004279号-4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201000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212013001 Copyright © DDCPC.CN 当代先锋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主管主办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51-85890960 中国互联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