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政能量 > 正文

穆青:一座不朽的丰碑

  勿忘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

  ——从穆青实践看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四力”锤炼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一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既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形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提供了遵循。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永葆初心、勇担使命,我们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争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中,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建强自有平台、拓展功能服务,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用“忠诚干净担当”书写新闻人的新时代风采,加快推进铜仁市融媒体中心实现“品质党媒,领先武陵山,全国一流”战略目标,为奋力开创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未来凝聚正能量,为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铜仁新篇章提供强大舆论支撑。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是“喝延安奶水”成长起来的我党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当代新闻界的旗舰人物”“常青树”“三贴近”的典范。他的作品反映着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进程,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03年10月11日,穆青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同年12月,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穆青遗像。


  穆青生长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日军全面侵华之际投身革命,在敌人用炮火奏鸣的“礼炮声”中宣誓入党。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记录了中国军民的自强不息,记录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在6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穆青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新闻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丰富、最感人、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勿忘人民”。穆青的一生就是“勿忘人民”的一生,穆青的新闻就是“勿忘人民”的新闻。“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工作的结晶,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穆青以丹心赤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以浓墨重彩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不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堪称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楷模。

  一、穆青:一座不朽的丰碑

  “穆青的一生,是为党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他胸怀磊落,百折不挠,多次面临死亡而仍奋斗不息,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是陕西延安新闻纪念馆穆青生平介绍文字片段。

  穆青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到热浪奔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到大潮澎湃的改革开放时代,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使穆青成为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的名记者。在20世纪的新闻史上,许多新闻名篇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大庆铁人王进喜、工人的旗帜赵占奎、不忘周总理嘱托的植棉专家吴吉昌、植树模范潘从正、红旗渠排险英雄任羊成等一批先进典型历久弥新……这一个又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通过穆青和他战友的笔,传播和沉淀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穆青传》(张严平著,新华出版社 2020年11月公开出版)。


  作为记者,穆青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社会生活中的闪光点;作为新华社领导,他为事业发展、队伍建设呕心沥血。他从长期新闻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理论的内容。穆青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2004年“七一”期间,央视《人物》栏目制作的三集人物纪录片《穆青》,分别是《人民记者》《来自人民》《勿忘人民》。这部纪录片运用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深入发掘生动的细节,加上许多见证人的访谈,不仅描述了穆青的人生轨迹,更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穆青一生都在寻找、歌唱,他一生都在迸发、燃烧,“把自己一颗跳动的心掏出来,变成火把,高擎在行进的人们面前,熊熊燃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穆青七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到宁陵、十进辉县、两上红旗渠……扎根基层数十载,与人民血脉相连,他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不朽的名作。

  这是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原稿(资料照片)。


  经典之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他的人物通讯里最为出名的一篇报道,穆青人物通讯报道是具有特色的,他报道时会选择典型的人物以小见大,立意深远。穆青被誉为“人民记者”,源于他在新闻工作中对人民的时刻挂念,他的新闻报道时刻是以人民为报道主角,他在谈到焦裕禄事迹报道的采访中提到,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带着强烈的阶级情感从事采访和写作,否则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浓墨重彩书写焦裕禄,穆青倾注了全部精力和感情,流泪最多。“什么叫激情,我的体会是到忘我的程度,你的思想感情都会在人物身上,你即使做一件事,洗脸、吃饭都是下意识的。”1996年5月,75岁的穆青将他通过深入群众和生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的十名先进共产党员的深度报道汇集《十个共产党员》一书,献给党的75周年生日。他眼睛湿润地说:“现在有些人已经逐渐把他们淡忘了,甚至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我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穆青的老同学、美籍华人、著名记者赵浩生在穆青作品研讨会上说,穆青应该是“第十一个共产党员”。2021年,新华社为纪念穆青诞辰100周年,推出《十个共产党员》一书修订版。

  2021年,新华社为纪念穆青同志诞辰100周年,推出《十个共产党员》一书修订版。


  “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著名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穆青生前好友范敬宜多次提到一个命题:“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穆青的新闻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他的散文式新闻、视觉性新闻和实录性新闻的“新闻三论”也对新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闻三论”和手法,虽然角度不同,但是穆青通过这三种方法把中国的报纸事业从平面报道变为更立体真实的报道,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穆青从事新闻工作六十载,一直笔耕不辍。他在一次采访过程中表示“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这份激情正是现在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缺乏的。只有饱含激情,才能创作出一篇有感情的报道,现在一些新闻工作者又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度的营销焦虑、浪漫、独立等情感意识,反而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真实。

  穆青的新闻思想中有一点就是真实,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谨记并践行的,现如今,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采访作风漂浮、文字和画面粗糙、糊弄“标题党”等现象突出。“说到底,是做人的问题。做人就要坚持真理。同样的道理,做记者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对党和对人民负责的话,敢于秉笔直书。”穆青生前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达心声。真实,敢讲真话,在大多沉默的时候敢说真话,敢于秉笔直书,这是一名优秀记者弥足珍贵的品格,深深的人民情怀。

  穆青担任社长10年间,是新华社向世界性通讯社目标突飞猛进的10年,各项工作开创出崭新局面,为新华社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健笔纵万里蘸浓墨热泪写十个共产党员宗师名作传百世;大厦耸千仞展雄襟远略建一流世界强社新华伟业耀千秋”这是穆青病逝后灵堂挽联,概括了穆青作为一代名记者和新华社社长所作出的卓越成绩。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在当今世情国情省情的大背景下,直面传播生态、传媒格局核变和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时代,更要向敢做敢闯敢说敢写、为人民负责的穆青学习,努力做一个真实的正直的、明辨真理的、为人民负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在时代坐标上与历史洪流中源源不断发热发光,全力以赴为加快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和智慧。

  “不懂付出的人,真的很难过好这一生。”假如一个人只是接受别人的好,却从不为他人付出,必然会让生活失去温度,让自己变得麻木。学会眼中有人,心中有爱,才能在付出中完善自己!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有大爱无疆的胸襟、“打补丁”的勇气和“甘为螺丝钉”的奉献,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努力交出一份经得起人民、历史和未来检验的生动答卷。

  焦裕禄在泡桐树前留影(资料照片)。


  穆青在工作和生活中结识了不少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但他一生中结识最多的还是农民朋友,感情最深的也是农民朋友。得知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病逝的消息,他却因病不能参加追悼会,重读自己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涑水情》,他边读边落泪,这是多么深厚的一份感情啊!他从未为取媚谁而写过悼词之类的文字,却含泪为87岁的植树老人潘从正写下生平唯一的一篇墓碑碑文。他第一次见到素昧平生的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时,摸着任羊成腰间绳勒的伤痕,泪如雨下……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穆青的一生都在为人民写作、为人民奋斗。

  曾经有许多记者向穆青请教怎么成才。他总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必须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眼睛向下,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深入群众,以人民为新闻的源泉、新闻的主人公,新闻报道才会永远蓬勃生机。

  穆青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成官。他采访过的农民、工人,最后都成为他的好朋友。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儿子,对普通老百姓怀有一颗赤诚的心,关心群众的疾苦,心里总是想着怎么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他丝毫没有一点官架子,在新华社甚至有个别名叫“老头儿”,不管你是中层干部,还是年轻的记者、编辑,都可以直接推门进去和这个“老头儿”探讨工作。正因为穆青勿忘人民的理念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他的新闻生涯才处处体现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我是人民的伟大情怀,也由此铸就了我国新闻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实践与感悟——

  眼朝群众看,脚往基层迈,心中有人民,笔下有乾坤。穆青教会我们,只有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倾听心声,记录欢笑,文章才能“冒出热气”,才能真正走进人民心里。

  二、勿忘人民:新闻工作者“补钙壮骨”进行时

  穆青经常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穆青新闻生涯中始终坚持的第一要义 ——“求真”;穆青生前最钟爱、写得最多的四个字 —— “勿忘人民”。

  穆青手迹:“勿忘人民”。


  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阶段,穆青三次眼含热泪书写焦裕禄,他被称为“新闻界的焦裕禄”。“勿忘人民”是他跨越半个世纪记者生涯的座右铭,如今,也写进新华精神,高悬在新华社精神大厦之墙上,教育着一代代新华社记者,也为一代代新华人的心和笔传承。

  穆青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朴素生动的语言,极力捕捉社会发展中最具重大意义的题材,尽力展现关乎国家命运、时代进步的重大主题,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前进步伐。其中,他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焦裕禄精神常青》等焦裕禄“三部曲”,倾注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感情,影响最为深远。焦裕禄成为了县委书记标杆,为共产党人树立了标杆,也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勿忘人民”,如何践行“四力”,如何“铸魂”树立了标杆。

  1988年4月,穆青到福建省厦门市调查研究时,应新华社福建分社恳请,提笔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十几天以后,福建省一位新华社通讯员请穆青题词,他又一次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1990年12月,河南安阳日报记者到北京向穆青汇报劳动模范任羊成的近况,临别时记者请穆青题词,他在这位记者的笔记本上写的还是“勿忘人民”。对于穆青如此重视“勿忘人民”,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作出了言简意赅的评价,“勿忘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其警示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勿忘人民的主体地位,殚精竭虑为“民族脊梁”立传;勿忘人民的哺育之恩,身居高位与基层百姓鱼水相依;勿忘人民的根本利益,谨防“惹怒上帝”的不正之风。

  1990年7月15日夜晚,雨过初晴,习近平读了新闻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心情难以平静,当即填下一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第二天的《福州晚报》刊登了这首词。

  2014年3月18日,《河南日报》一版刊发《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先后对焦裕禄给予了高度评价。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也有感而发,写下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句,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焦裕禄事迹及其精神予以高度肯定,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像焦裕禄一样根植人民、为了人民和造福人民。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


  兰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座精神高地,也是新闻工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兰考,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调查研究的地方。50多年前,新闻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响彻中华大地,也为新闻工作者“勿忘人民”、践行“四力”做出了典范。这也是中国记协将第一个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基地建在了兰考的初心所在。穆青生前曾对儿子们说:“你们的爸爸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给你们留下的只有一个好名声。”他对孙辈们说:“学本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做人!”穆青也经常向记者强调:“做记者,第一条是做人。”这两句话是穆青留给后人的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穆老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每一位新闻记者为新闻事业奋斗终生。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之力,从焦裕禄精神中、从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身上汲取力量,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情、与技术共进;用“脚力”去丈量,用“眼力”去发现,用“脑力”去思考,用“笔力”去书写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主旋律。

  202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全国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在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举办。青年新闻工作者们身处在焦桐之下,感悟穿越时空的焦裕禄精神,感受新闻前辈穆青的创作激情,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此次培训班确定在兰考举办,有着很深的用意。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有着丰富的党性教育资源,是新闻工作者“补钙壮骨”的最佳选择。此次培训班,主题是学习穆青、增强“四力”,这非常有针对性。学习焦裕禄也好,学习穆青也好,以及着力提高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落脚点,那就是人民。焦裕禄说:“我们不是人民的上司,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和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穆青有句名言,也是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那就是“勿忘人民”。穆青在《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谈道:“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记者怎样才能成才?’我告诉他,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勉励他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作为新闻工作者,“脚力”应该多往基层去、多往群众家里去,“眼力”要紧盯着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脑力”要多思考怎么样才能将党的声音传递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笔力”则是要生动描绘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

  1990年6月,穆青、冯健、周原在兰考焦裕禄生前种的泡桐树前合影。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穆青钟爱清代郑板桥的一首画竹诗, 他曾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穆青一生根植人民,情系人民,服务人民。战争年代他的脚冻僵了,房东大爷用自己的胸膛暖热他一双脚。这双脚走遍祖国大地,穆青走进了人民心中,为人民赞美、为人民讴歌。“勿忘人民”是他的坚定信念和毕生追求,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穆青作品所体现的豪迈、激情和力量,都源于他矢志不渝坚守的座右铭“勿忘人民”。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为民情怀和光辉榜样,必将激励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阶段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胜利而奋勇前进。

  时代呼唤穆青式记者!穆青新闻思想博大精深,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勿忘人民”,这教育着一代代新闻记者,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初心和使命的传承。成就穆青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他的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和对底层民众的深厚感情,而这正是成就名记者的必备条件。“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主张的核心观念,同时也贯穿于穆青的新闻实践中。

  穆青的新闻作品、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中光彩夺目的篇章。穆青的新闻实践造就了弥足珍贵的穆青精神:“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求真务实、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

  新华社记者穆青(中)、冯健(右二)和周原(右四)在兰考县接受记者采访(摄于1994年5月)。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现如今,社会实践带来了丰富的新闻内容,同时数字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信息传播的主体、路径及其效果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重构、再造已成为当代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的时代使命。在这样大背景下,如何挖掘、继承和发扬穆青精神,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民记者,进而通过新闻创新实现新闻转型和升级发展,已成为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亟待用心用力回答好“中国之问 、世界之问、 人民之问 和时代之问”。

  实践与感悟——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新闻工作者最喜欢的就是“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作品,这只有和人民群众坐在一起才能获得,要明白,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的笑容,为他们鼓与呼,就是为时代鼓与呼,其作品才真正如焦裕禄一样、如穆青一样,走进人民群众心中,走到新时代深处,走向精神与岁月的不朽。

  三、永葆初心:当代新闻人的生命坐标与新时代答卷

  新闻工作者始终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晚年的穆青(右一)坚持深入基层和人民群众中间。


  穆青为了在新华社推动“文图并重、两翼齐飞”工作理念,他在繁重政务之余重拾相机,最终成为著名摄影家,他的摄影作品大气磅礴,令人震撼,却又真实自然,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人民及生活的热爱。晚年的穆青曾说:“从年龄上讲,我是一个真正的‘过期胶卷’,但我愿意加大一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发出鲜艳的色彩,反映我们时代的灿烂风姿!” 2003年9月2日,82岁的穆青登上了川藏交界的四姑娘山,回来后抱病整理照片。10月11日凌晨,穆青在北京逝世。他心中还有几个典型人物,永远地留在了他没写完的稿纸上。穆青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记者,他“勿忘人民”的精神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鞭策我们情系人民、扎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代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穆青精神,做一个真正与群众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好记者,时时刻刻“勿忘人民”。

  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现如今,在推进“新闻+”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中,穆青永远是党员干部和新闻工作者学习标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名家出名作,名作造名家。名家名作,传播的是社会正能量。穆青的社会责任担当,铸就了穆青风范和穆青精神,为其创作出强大影响力的新闻佳作提供了动力。尽管,穆青已离世二十年,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依旧具有现实意义,为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历史担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发源于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开门办报”,现如今仍是媒体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开门办报”源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作为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开门办报”对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倡导“开门办报”,要求走好互联网时代的群众路线。2020年6月30日,他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大兴“开门办报”之风,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更多可用资源,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要建好全媒体时代的“通联部”“群工部”,发展壮大全媒体时代的通讯员、评论员队伍,生产更多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提供更多观点鲜明的言论评论,不断丰富优质信息内容。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方针” 。


  穆青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巨擘,终生践行对党的事业负责、对革命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孜孜不倦地追求在生活的激流中写出时代的篇章,用新闻作品鼓舞群众、催人奋进,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2003年12月,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同时开展“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讨论。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忠于党的事业,忠实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学习他敏锐的政治观念、牢固的大局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大局服务,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入千家万户;要学习他对人民无限的爱,真挚的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满腔热情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学习他执著的追求,务实的作风,始终把实践作为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经常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要学习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作品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细致严谨,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艺术和水平,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严于律己的操守,谦虚谨慎,敬业奉献,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以良好的形象自立于世。

  新征程新目标新伟业,逐梦前行的赶考路上,始终有更加宏伟的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更加光荣的使命等待我们去担当、更加艰巨繁重的考卷等待我们去回答。只有心怀大局,新闻工作者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像拳头一样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够震撼人心,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坚持新闻人的逐梦情怀,要像穆青那样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做有良心的记者,做值得信赖和尊敬的记者,在时代的坐标上和历史洪流中奋力书写经得起人民、现实和历史的检验的人生答卷。

  实践与感悟——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的讲话,始终指引新闻工作者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上,向最难之处攻坚,坚定追求远大目标,不懈赓续新的回答。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是中华民族的豪迈宣示,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之力!我们要全力以赴推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铜仁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在梵山净水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努力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铜仁新篇章凝神聚力,持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优质的福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我们要勠力同心争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在团结奋斗中踏上新征程,在开拓创新中书写新精彩,在真抓实干中铸就新传奇!我们要始终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民之大事”“省之大计”“市之大事”,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方向是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紧跟时代积极用好融媒体新技术是支撑,健全适应媒体变局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建设人才队伍是保障,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牢政治方向,把好“时度效”,将严细深实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各岗位、各环节,确保安全有序运行,全力以赴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铜仁高质量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铜仁新篇章提供强大舆论支撑。


  (作者,张勇,系贵州铜仁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铜仁市首届“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主持人)


来源 梵净云天客户端

编辑 杨霞

二审 芦晓娟

三审 成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