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政能量 > 正文

小康看老乡 | 母先才的二选一:打工人 or 手艺人


  【卷首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生活不仅要看经济总量,还要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贵州花茂村的母先才曾面临艰难抉择:是做一个出去赚钱的打工人,还是做一个技艺传承的手艺人?如今的他有了自己的答案。


b5a21b5d347005a5294b98adee0c9a6.png


  今年53岁的母先才是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土陶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3岁起,他便跟随父亲学起了制作土陶。


  能不能不离开家乡也能把生活过好?把祖传的手艺坚持下去?这是属于母先才的小康故事。


  愁容:过生活还是传手艺


  “燃料成本提高后,土陶利润变薄了,乡亲们都在计划着外出打工。我心里很纠结。”2011年,做了半辈子土陶匠人的母先才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花茂土陶过往的景象在他脑海里跑马灯般闪过。


  20世纪80年代的花茂村,60%以上的村民都在做着土陶制作的副业,尊崇着“有艺不孤身”。孩子们小学毕业之后就会开始跟着家里大人学手艺,花茂村各个土陶作坊里热闹非凡。


QQ截图20210817165728.png


  那时,花茂村四处升起烧制土陶时产生的青烟,在家家户户制作土陶的欢喜背后却是一座座逐渐被摧毁的青山。


  “花茂村烧陶火热的时候,周边的山都是光秃秃的。生态被破坏了,保护生态的政策也开始实行。之后我们就换成了煤,成本就高了。”母先才说。


  母先才的制陶作坊有7个土窑洞,如果每个窑洞一次烧一千个中型陶罐,就会烧掉10多吨的干木材。看到如今花茂村被青山环抱,母先才庆幸:“当时还好没有继续烧柴。”


  在原材料成本升高的同时,花茂偏实用的大型土陶在市场上也变得不再紧俏了。“传统的土窑出品率本就低,往村外运一次货路上还会磕坏不少。”母先才回忆道。


  “有时候看见外出打工的乡亲回家过年,挣了钱,光鲜亮丽的。但是看看自己的陶罐越来越难卖出去,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母先才心里,当经济收入变得紧张时坚持手艺就成了一种负担。


  “不做了,这个手艺甩了又可惜了;做下来,又挣不到钱。”2012年春天,母先才和妻子王安琴商量着:“要不还是出去打工吧?”


  此刻,母氏60平方米的小作坊艰难地维系着经营,母先才因“生活”与“传承老手艺”的两难感到揪心。最终母先才还是迟迟做不了决定。


  展颜:好政策带来转机


  不料,在离去与坚守的犹豫中,母先才赢来了转机。


  “枫香镇党委领导干部和村干部来劝我不要出去打工了,他们协调资金,让我把作坊改造得规范化一点、商业化一点。”母先才说,2012年,因小微企业贴息贷款,只还本不付息,母氏陶艺馆的第一层就此建了起来。


  2014年,原本“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花茂村真正开始改变,而母先才的陶艺馆也迎来了第二次扩建。


  “你好好把陶艺馆做起来,做好了也是我们村的一个名片啊。”花茂村党支部书记彭龙芬对母先才说。


  这一年,花茂村被县里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题的乡村建设开始了。


  “村干部建议我继续扩建陶艺馆,他们帮我申请到了更多的贷款额度。”母先才说,6月,花茂村举办了一场村民座谈会,村里商量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


  就这样,母先才的土陶坚守之路在政策的帮助下得以铺远了一程。


QQ截图20210817165054.png

母先才所制作的当地特色美食盬子鸡的器皿“盬子”


  2015年,遵义会议80周年的庆祝演出在花茂村举办,花茂的乡村旅游就此打开了门路,母先才的陶艺馆也调整了方向,开始走上了正轨。


  一方面,陶艺馆升级成了体验馆,游客在这里可住可吃可玩;另一方面,他开始调整产品类型,一边制作当地特色盬子鸡的器皿“盬子”,一边制作贴合旅游市场的陶艺装饰品。


  “原本都只做水罐菜坛的,但游客多了,我也做起了小罐子和工艺品。”母先才还前往过江西景德镇参观学习,学到了不少新鲜陶型。游客越来越多,土陶制品的订单也增长了起来。


  从2015年到2017年,母先才的年收入实现了从3万元到30余万元的提升,偿还清了陶艺馆扩建的贷款,他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思考如何把土陶技艺传承下去也成了可行的事。


  笑意:就在家乡,把陶艺传下去


  母先才的陶艺馆大厅里,还挂着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视察走进他的店里时的照片。


  “当时总书记给我tia留下了两个嘱托,一是守护好花茂的青山绿水,二是把花茂土陶技艺传承下去。”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母先才,随之,母氏陶艺馆用电窑替换了传统土陶,烧窑变得更加环保,电窑烧制陶罐成功率高达99%,这也使母先才的订单式销售得以实现。


  从大山里无人问津的土陶罐,到现在靠口口相传就能远销省外,用心制作的土陶能卖出去、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份手艺在母先才手里算是守住了。


QQ截图20210817165445.png


  “看到你家的陶艺馆越做越好,我打从心底里为你高兴,但也希望你能多带些学徒出来,把我们花茂村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彭龙芬满面欢喜地对母先才说。


  如今,不少慕名的院校师生会到花茂跟母先才学习陶艺,离开后又将手艺传给更多的人,土陶文化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母先才也在思考通过建博物馆的方式来宣传花茂土陶,还想让孩子回到家乡,将土陶技艺传承下去。


QQ截图20210817165702.png

来自仁怀市的游客小朋友在母氏陶艺馆学做陶艺


  据数据统计,花茂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2年的3356人降到2020年的不到300人,乡村旅游与政策扶持带动经济与就业,让更多的农家餐饮者、农业种植者等得到了工作的机会与发展空间,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活力。


  母先才感慨于家乡的发展,早些年的外出务工潮里,他成了全村唯一的土陶坚守者。如今乡亲们能在家乡工作,与家人相伴,安定与自足让村子焕然一新,他也开始思考如何让土陶技艺在花茂的土地上复兴。


  乡土不离,薪火相传,早些年不敢想象的场景成了现实,母先才满怀希望地说道:“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来嘛,就是笑容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拍摄/剪辑 卢达极

航拍 刘方鑫

文字 彭瑾

编辑 张婷

编审 闵捷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