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政能量 > 正文

小康看老乡|30岁时,她说要换个“活法”!


  【卷首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生活不仅要看经济总量,还要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贵州苗家妹子彭艺今天就来聊一聊,她和绣娘们眼里的小康究竟是什么样?


b5a21b5d347005a5294b98adee0c9a6.png


  又到北京。


  为了这次国际性展会,这位被夸赞为传承人里的“最高学历”的贵州女孩彭艺,几乎带了整个家当。


水01.png

彭艺在2021“国际服贸会”


  今年9月,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正在首都北京火热开展。153个国家和地区、1万余家企业亮相于此。作为为数不多的来自山区的受邀企业,她格外珍惜。


  一个月前,彭艺就开始在思索该带哪些“有新意的老宝贝”,才能既展示本民族文化,又让人眼前一亮。“新地方,要有新思想。”


  无数次头脑风暴后,她决定做一款专门为“2021服贸会”设计的蜡染艺术灯。为了呈现好这个创意产品,她连熬了几个夜,甚至在参展前几日还在修改。


22.png

彭艺在工作室制作蜡染产品


  参展当天,当别人夸:“你这灯真特别,民族的山水画,完美融入进现代物品”时,她知道,自己做对了。


  “传统”也可以“时尚”。紧跟时代,才是传统的最好生命延续。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彭艺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突破、创新,在“古与新”之间,寻求最适合的文化融合与情感表达。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基因”


  37岁的彭艺,现任黔西原色有染非遗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扶贫车间文创产品设计师、黔西市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对于企业名头,她很少在意,却十分看中“传承”意义。


  她笑言:“我小时候一直跟着族中长辈学习蜡染刺绣,这可能是融在骨子里的基因吧。”


33.png

彭艺(左一)与绣娘们


  化屋村以苗族为主,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彭艺在这里出生、长大,从前曾是深度贫困村的化屋,没什么支柱产业,除了传统农业外,妇女们喜欢在家做做手工刺绣和蜡染织布。


  她还记得,第一次拿起刻刀、染上织布时,内心的好奇与期待。端详着苗族神话传说“蝴蝶妈妈”的纹案,幼时的彭艺能看上半天,“那会儿也看不懂这背后的意义,只是觉得好美。”


  长大后,根植在她心中的“传承梦”开始破土、发芽。“这几年,国家对我们的扶持力度也很大,不能让老一辈的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失传。”


44.png

彭艺的创意融合产品——将绣品嵌入茶杯


  2015年,彭艺受到她的小学老师、非遗传承人杨琼的指点,尝试参考,不负期望考上了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


  在她看来,蜡染和苗绣要发扬光大,光是会传统的纹案技法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学校进行深度学习提升,掌握创新的思维与方式。


  “加减法”中寻找非遗“活法”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开阔了我的创新思维,提升了我的技艺,让我找到了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路径。”毕业后,彭艺开办了工作室,潜心研究“如何将传统与时尚深度融合”。


水02.png

彭艺的创意融合产品——蜡染元素木凳


  在她的手机便签里,满满都是关于灵感的记录。在任何灵光乍现的时刻,都会用手机记录下来,再慢慢进行探索和思考。


  多年的行业深耕,让彭艺悟出了一个道理:“想要非遗‘活起来’,需要做好‘加减法’”。


  拆解来看,做加法,就要融入跨界设计,把木艺、陶瓷等元素与刺绣、蜡染等传统技艺结合起来。


  而做减法,就是要简化纹样的使用,突出一种元素,确保物品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现统一平衡。


  一边说,她一边展示。带蜡染的木头椅、带刺绣的茶杯茶壶,蜡染做的各种玩偶、各具特色的服装等都是她的创新融合实践。


66.png

彭艺在工作室刺绣


  彭艺说,传统纹样在创新,要让色彩搭配看起来更雅致,更符合现代审美,而且不会过时。为了保持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她会经常去学习一些别人的设计理念,不断碰撞创意的火花。


  前不久,彭艺设计的蜡染布偶,尤其十二生肖布偶卖得特别好,北上广等地成了热销地。有顾客留言说,没想到蜡染也可以作出这么“萌”的物件。


  彭艺更加充满了信心,说:“我们的传统手工艺也可以很时尚!”


  “走,手把手带领绣娘逐梦小康”


  “今天来讲解一下歪梳苗的技法,先在纸上绘画,画出想要的纹样,再用剪刀到把边缘剪下来……”


  身着苗族服饰,端坐在简易的直播台前,彭艺拿着一块绣片,对比成型作品,耐心地讲解苗绣的制作技艺和历史由来。


77.png

彭艺直播


  网络直播,时下最为流行的带货方式,也成为她传播苗族文化、售卖苗文化创意产品的一个窗口。


  彭艺说,要打造一个有“造血”功能的工作室,让绣娘看得到希望,乡村振兴才更有力量。


  怎样让人充满希望?首先要能实实在在地挣钱,有人买,才有钱挣。回到源头,如何生产出市场买单的拳头产品至关重要。


  在工作室,彭艺负责产品研发,一有什么新奇的想法,她立马去实现,做出样品后,联系供应商看是否需要,成功下单,再交给秀娘们制作。


88.png

彭艺教绣娘杨恋琴制作产品


  现目前,已有53个绣娘跟着她一块干,她们都来自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每个月平均也能有2千多元的收入。


  “在这里不仅能挣到钱,还能学技术,以后不怕在家门口就不了业。”作为其中之一绣娘的黔西市易地扶贫安置点居民杨恋琴,笑呵呵地说。


  她告诉记者,自打从农村老家搬出来后,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照顾年幼的女儿,孩子上学后,她还能利用业余时间挣钱,靠自己的力量补贴家庭,生活的信心更足了。


  据了解,2018年,创办黔西原色有染非遗文化讲习所,带领村里“妈妈们”共同创业。听说能免费学技术,讲习所的妈妈们越聚越多,讲习所也成为了“毕节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示范点和“贵州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示范企业”。


99.png

彭艺教小朋友蜡染绘画


  彭艺期待,下一步,还要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小区,走进生活。而工作室的重心,将放在研发新型产品上,保持不断推出新品,在色彩、载体(布料、绣线)上下功夫,打造苗绣自己的品牌。“让人有购买欲望,我们的产品就‘活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马圣耘

编辑 曾田

编审 闵捷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