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政能量 > 正文

种好生态“菜园子”鼓起百姓“钱袋子”

  【专题】黔货出山·风行天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巡礼



  盛夏时节,穿行于威宁自治县广袤的田间地头,大白菜、大白萝卜青翠欲滴,菜农们正在紧张忙碌收获。“大白菜、大白萝卜都正在陆续上市。”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卯昌举说,基地每天有上百吨蔬菜运往珠三角、长三角。

  威宁拥有低纬度、高海拔、强光照、大温差的生态区域环境和典型的“天然凉棚”气候,为该县发展夏秋冷凉蔬菜特别是“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先后被列为“云贵高原65个夏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县”和“全国153个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县”。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依托“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经济,2019年规划种植100万亩,截至目前完成68.74万亩,销售量6 4.41万吨,销售额10.336亿元。蔬菜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澳洲、越南等国外市场。2018年出口外销量5万吨以上,销售额达1.5亿元以上。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威宁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种好生态“菜园子”,丰富市民“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近年来,贵州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结合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坚持“五步工作法”,以市场为导向,依托“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在聚焦特色品种与提升规模质量上狠下功夫,在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上共同发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成为了贵州省的优势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贵州发展蔬菜产业,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贵州是公认的“生态省”“公园省”,“三废”污染少,森林覆盖率高,处处是青山绿水。好水好地种好菜,贵州具备可持续生产绿色蔬菜的明显优势。加上贵州夏秋季气候凉爽,具有“空调气候”的优势,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可生产上市的蔬菜品种丰富,产量大。贵州正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种植基地。

  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贵州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批批打上贵州“烙印”的蔬菜走出大山,走向市场。黔南州龙里县依托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大力发展豌豆尖产业,并于2016年9月成功获得地理保护标志。身贴贵州良好生态标签的“龙里豌豆尖”一路畅销省内外。在香港,每斤“龙里豌豆尖”平均售价达60至80港币,最高售价可达每斤268港币。即使在内地,最好品级“豆贝”级“龙里豌豆尖”的市场价最高达178元一斤。

  安顺市普定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种出的韭黄品质上佳,一斤卖到5元。全县种植面积从2016年1.6万亩扩展到现在的10万亩,产品直销沿海城市,供不应求。七星关区水果萝卜凭借良好的品质,搭上了“一带一路”的轮船,成为迪拜人餐桌上的奢侈品。

  随着贵州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贵州日渐成为西南地区物流交通枢纽,加之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畅达的交通运输条件让贵州蔬菜产业后发优势逐渐凸显。交通的改善让大方县兴隆乡运输农产品到达广州只需15个小时左右,蔬菜的运输不再是问题,于是,当地在外搞蔬菜批发销售的村民张天荣回家乡建起了500亩蔬菜基地,辐射带动10000亩蔬菜种植,开拓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正逐步成为贵州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财神”。据统计,201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510万亩,产量2213万吨,这些蔬菜已批量销往20多个省(市、区),出口东南亚、港澳等地区。2018年,贵州蔬菜产业带动1900万人发展,人均增收3253元,其中带动贫困人口87.6万人,占当年全省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贵州制定了未来三年蔬菜产业发展目标:到2021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综合产值820亿元;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300万亩,健全产业链,打造省级公共品牌和特色个性品牌;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基本建成保供拓外的蔬菜产销体系。

  围绕蔬菜产业发展目标,贵州将进一步加强生产加工体系建设,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健全流通销售体系,着力解决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省蔬菜的品质品相;进一步打通政策扶持体系,为全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