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政能量 > 正文

新华纵横|瑶山之变

  【节目导视】

  贫穷落后、脏乱不堪,是这里曾经的代名词。(同期:当时吃饭基本靠上树,穿衣就是一块布。)

  发展旅游、育强产业,如今这里面貌一新。(同期:在这里做事工资不比在外面(打工)低,我们又可以带小孩子,这样方便。)

  敬请收看本期节目《瑶山之变》。

  【解说】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是贵州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仍以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为主,粮食产量低,很多村组甚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昔日,“贫穷落后,脏乱不堪”是这里的代名词。

  【同期】拉片村安置群众 韦水妹

  (以前)我们这里都很苦的,没有水喝,没有饭吃,田土很少,没田没土。

  【同期】拉片村脱贫攻坚队队长、瑶山瑶族乡原乡长 何正光

  瑶山乡以前的生活状态是非常地苦,也非常地落后,住的都是茅草屋,有些甚至还住在山洞里面,群众经常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那种,冬天没有御寒的这些被褥、衣服,用一句话说当时“吃饭基本靠上树,穿衣就是一块布”,这是当时生活的一个写照。

  【解说】瑶山乡的脱贫工作从1987年开始,至今足足有32个年头。通过几次扶贫移民,散落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居民搬迁到整洁美观的安置区,极大地改善了瑶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解说】眼前这些错落有致、独具瑶族特色的民居,是瑶山乡拉片村的移民安置点。600多户、2000多搬迁村民在这里生活,其中,从大山深处移民搬迁来的就占80%以上。

  【同期】拉片村安置群众 韦水妹

  变样了,我们过来这里,景变样了,人也变样了。不要怕,大家努力。生活越来越好了。

  【解说】开展脱贫工作以来,瑶山发生巨大的变化,新时代的瑶山如何实现更大的改变?住进新居,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的瑶山群众,又如何能走向富裕?

  【解说】近年来,瑶山瞅准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念好“山”字经。瑶山乡拉片村移民安置点靠近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小七孔,当地发挥区位优势,同时依托白裤瑶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正在加紧打造民族文化风情旅游景区。

  【同期】拉片村脱贫攻坚队队长、瑶山瑶族乡原乡长 何正光

  在民族文化这一块,我们做的一个是发动村民要保存自己的本民族的一些好的(文化传统),比如服饰,比如我们的猴鼓舞,比如陀螺这些传统项目要保存好。第二个就是把民族文化的一些好的东西要把它放进校园里面,在校园里面叫学校要开展这方面的课,开展这方面的活动。

  【解说】瑶山正着手恢复瑶族传统村落风貌、弘扬瑶族民族文化,将瑶山古寨作为传统文化村落进行升级打造,并在拉片、菇类两个村组建了瑶山民族表演队,为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做好准备。

  【同期】瑶山民族表演队成员 谢和梅

  如果不开展旅游的话,可能我要到外面去打工挣钱,然后开展旅游之后,我可以在家里面顾好自己的家,然后还有一定的收入,方便我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解说】要想让村民有干劲、留得住,还需要完善生产生活的相关配套措施,了却村民的后顾之忧。谢和梅的两个孩子就在位于拉片村的瑶山民族小学就读,瑶山民族小学始建于1953年,是瑶山地区的第一所学校。如今,这所学校从开办之初的一间草屋、一位教师、六七个学生,发展成为瑶山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小学。

  【同期】瑶山民族表演队成员 谢和梅

  现在小孩们都在学校里面学习,电脑也用上了,然后现在我们这边也有营养餐,都有发放营养餐,然后现在的话小孩子比以前要好得多,一天三餐都充足。

  【解说】谢和梅在业余时间还逐步开始接触网络,做起了视频直播。在推广瑶山旅游项目的同时,她还将自己亲手绣制的民族手工艺品在网络上销售,逐渐成为 “带货达人”。

  【同期】瑶山民族表演队成员 谢和梅

  通过直播让外界的人进来,然后能看到我们不一样的手工艺品。

  【同期】拉片村脱贫攻坚队队长、瑶山瑶族乡原乡长 何正光

  我们瑶山古寨景区,现在的规模目前是可以解决就业是200人到300人之间,那么它发展规模大以后,两三年以后,可以就业的人员就可以达到五六百人,这样的话我们群众就业有保证以后,稳定以后,他家里的收入就稳定了。

  【解说】拉片村移民安置点守护青山,发展旅游助村民增收;那搬出大山,住进城镇的百姓,生活得又如何呢?兴旺社区是瑶山乡位于荔波县城的搬迁安置点,这里居住着来自易地扶贫搬迁等各类搬迁群众4100余户,15000多人。居民住进新家后,兴旺社区的后续服务工作也正在开展,开办扶贫车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同期】兴旺社区安置群众 何卫康

  我们就住在楼上的,在自家楼下做事。这边好,这边比老家肯定好多了,以前我们在捞村老家的时候,(孩子)读书的时候要到街上到学校要8公里。我女儿在(荔波)五小读三年级,又不用送,早上她自己去,晚上也自己回来。所以在这里做事工资不比在外面(打工)低,我们又可以带小孩子,这样方便。

  【解说】这个扶贫车间已经实现80多人稳定就业,工人都是搬迁群众,经过一至两个月的培训后上岗,平均每月可以拿到两三千元的工资。扶贫车间从今年5月份开始运营以来,每月加工销售的皮包达两三万个,这些皮包除了发往广东等地,部分还远销日本、韩国。

  【同期】兴旺社区扶贫车间负责人 莫启将

  以前我在广州先打工,后开厂,后来我听说有扶贫这个项目,我就把厂搬过来回来做。现在做了几个月了,慢慢地步入正轨了。还有这种想法,扩大生产,扩大车间。

  【解说】2018年,何国强一家从拉片村搬进了兴旺社区,何国强自己在工地打工,妻子在养老院工作,两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自己就业不用愁,孩子教育有保障,从村民变成居民,搬迁生活敲开了这个贫困家庭的幸福大门。

  【同期】兴旺社区安置群众 何国强

  以前我们的山区条件很困难的,现在搬到了荔波县城里面来,就非常好了,生活也好了,提高了很多。政府也帮我们找了工作,安排了工作,工作都是稳定的,只用考虑继续工作,把这些孩子都教育好。

  【同期】何国强的妻子 黎美丽

  他们读书也方便了,我们来这里工作也方便了。

  【解说】为了让搬迁群众快速适应城市工作与生活环境,社区定期会举办素质提升培训,在超市如何买菜?怎么安全过马路?这些城市生活技能都有专人辅导。

  【同期】拉片村脱贫攻坚队队长、瑶山瑶族乡原乡长 何正光

  老百姓的生活是明显地提升了,水电路包括通讯,包括住房,包括居住的环境都得到极大的改善。现在小孩上学也是坐在宽敞的教室里面,然后在学校里面也是“两免一补”,也不收任何费用的。孩子上学,孩子去学校里面上课很开心。那么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块,也从没有到有,到现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规模在不断地壮大,所以变化就非常大。

  【解说】瑶山群众搬出大山、住上新居,这是新生活的开始,也是奋斗的新起点。搬迁群众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如今,瑶山正努力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教育、医疗等方面打造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全方位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带领瑶山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瑶山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片尾人名字幕:

  主编:李杰 王健

  责任编辑:王梁

  编辑:王梁

  电子编辑:王梁

  记者:吴斯洋 杨文斌

  配音:李清(实习)

  统筹:孙彪

  音响:田里 郝晓江

  视频技术:董硕

  字幕灯光:邹建波

  摄像:邰剑秋

  音频技术:田里

  系统技术:郝晓江

  技术监制:王宏达

  终审:叶兴增

  监制:樊华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编辑:刘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