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热播 > 正文

产业突围 山村“聚变” | 麻江县三个贫困村成立联合党委抱团发展

 


   从麻江县县城到靛冲村,车程25分钟。在靛冲村,放眼山上,目及之处都是蓝莓基地。


  7月初的清晨,站在山春园山顶,清凉的风带着露珠,蓝莓基地绿意延绵成海。“今年的果早摘完了,不够卖。”靛冲村村支书刘跃林说。


  下了山,再前行几分钟就到了小堡村。这里200亩的坝区,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示范基地,黄瓜、西红柿爬满支架。


  “基地里,蔬菜每年可以种3茬,亩均收入1.3万元以上。”小堡村村支书张兴杨高兴地对记者说:“再往前面的山上走,就到我们和青山村的蓝莓基地了,那里又是一片天地。”

20200715110909_30449.jpg


  靛冲、小堡和青山,这三个曾被称为麻江县“脱贫攻坚‘硬骨头’”的村子,自从2017年9月成立联合党委后,抱团发展,打通跨村产业动脉,实现了“聚变”。


  抱团突围


  青山、小堡、靛冲三个村地域相近、人缘相亲。


  一直到2017年,三个村还处于产业“空白”状态,贫困发生率平均高达41.59%。


  “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等客观原因,让不少年轻人选择远离家园外出务工,村里缺少劳动力。”张兴杨说。


  担任村支书近20年,张兴杨一直怀揣着带领大家致富的壮志。


  小堡坝区是三个村唯一一块平地。早些年,张兴杨带着村民在200亩坝区上种了几十亩蔬菜。


20200715110953_55705.jpg


  蔬菜种出来了,问题也跟着来了:周边市场饱和,远点的市场村里没人能跑。


  张兴杨咬着牙拉了一车蔬菜到贵阳,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老板,人家却对他说,量太少难以长期合作。


  几年折腾下来,小堡村不仅没有实现产业突围,反而让另外两个村对发展产业顾虑更大。三个村成了县里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20200715111007_88155.jpg

  为了啃下“硬骨头”,2017年9月,青山小堡靛冲联合党委成立了,三村抱团发展!


  抱团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联合党委成立以后,打破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通过一次次党委会议、联席会议、项目推进会议、院坝会议,三村组建了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环境主体等“十户一体”151个,形成了新的工作局面。


  你追我赶


  联合党委成立后,在帮扶单位的推动下,各级各部门帮助三村争取资金5278万元。三个村各项基础设施很快补齐,跨村打通了产业动脉。


  三个村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家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谋发展。


  围绕县“1258”主导产业,2017年,靛冲村最先建起了千亩蓝莓园,实现了产业零突破。


  小堡村不甘示弱,也抓住政策机遇,次年建成跨青山、小堡两村的青山堡千亩蓝莓园,将无效土地变高效土地。小堡村还充分利用坝区,重新搞起了蔬菜产业。


20200715111019_80565.jpg


  土地破碎的青山村,没有太多适宜种蓝莓的土地,便因地制宜种上了400多亩花椒和300多亩辣椒。


  短短3年,青山村、小堡村、靛冲村3800多亩土地得到有效整合,产业不断发展。


  2018年,三个村脱贫摘帽,2019年,三个村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0715111058_34760.jpg

  共同发展


  突围之后,山村迎来了新“聚变”。


  依托联合党委平台优势,三村采取“党社联建·村社合一”模式,与县平台公司签订种植订单,加快产业发展。目前形成了坝区发展蔬菜、山上发展经果林、林下发展中药材的立体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个村田、土、山林的全面开发利用。

20200715111403_25743.jpg

  产业从无到有,还要从有到优。小堡坝区的200亩蔬菜,现在成为全县小坝区的精品样板。


  三村联合党委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土地资源整合、项目资金整合、市场资源整合、劳务资源整合,让三村“拳头”握得更紧,激发更多“聚变”。


20200715111651_92108.jpg

  “现在,不仅三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三村群众的发展热情也被激活了,几年来还培养出了不少人才,留住了部分年轻人,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青山小堡靛冲联合党委书记李兰萍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余光燕

  责任编辑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