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热播 > 正文

【天眼头条】是什么,让“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这群大V对贵州茶连连点赞?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闵捷


  9月9日下午,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主办的“风物之旅·探源贵州茶”来到黔西南州兴义市。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谢念,省委网信办副主任陈本荣,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胡继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贵州茶。


  经过了几天的采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的科普大V团成员们对贵州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风物之旅·探源贵州茶”一行在湄潭核桃坝茶园采风


  贵州人做茶很实在


  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主持人张腾岳称自己对茶并没有特别的研究,“感觉喝什么茶味道都差不多”,但却对贵州茶印象深刻。


  “前些年我到贵州参加一个喝茶有关的活动,第一次喝到都匀的茶,感觉十分惊艳!于是到现在我还保持着喝都匀茶的习惯。”


  张腾岳说,经过几天的采风,感受最深的就是贵州茶人的“实在”。“大家都很实事求是,不像其他地方总喜欢强加一些故事,可以看出贵州对待茶产业的态度还挺不一样的。”


  张腾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茶产业和‘时尚’接上趟,让更多年轻人喝上我们的好茶,那会是非常好的事情。”




  云雾中的“沁园春”茶园


  贵州是一个研学的好地方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研学的方式进行科普。他感叹道,如今的年轻人不是不喝茶,他们可能连我们的好茶到底什么样都不知道。


  “我们要想办法让年轻人知道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和历史,要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他认为,茶叶就是贵州一条非常好的主线。


  “茶叶物种本身是我们了解自然界的一个载体,茶叶的种植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而茶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史军说,希望能有机会以研学的方式带着年轻人们再到贵州看茶。




  “风物之旅·探源贵州茶”一行在兰馨茶园考察


  贵州走了一条对的路


  《舌尖上的中国2》科学顾问云无心说,很多地方产茶,但当地人自己都不喝茶,只是做一个产品,这样是做不好的。在贵州期间,他看到一些地方通过茶叶进学校、进单位等方式,让当地人都喝茶,都了解茶,只要坚持这样做,贵州一定能把茶产业做好。


  同时,湄潭核桃坝“1+6”等发展模式给云无心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些手段有效解决了我们农产品和农户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很多矛盾”。他同时认为,不应该只想着小众的、高端的,而更应该把茶产业做成大众的,让所有人都能接触和接受的。


  “我们通过欧标茶园建设,把品质提上去,同时把价格降下来,可以填补很多原料茶的空白,也可以很好地消耗产能,贵州走的这个路子是对的。”云无心说。


  茶的起源在贵州


  资深茶人俞元宵则围绕自己多次在海外推广中国茶文化的精力,聊起了“茶的起源在贵州”这一话题。


  “我们时常会遇到外国的茶人在交流分享结束之后对我们鞠上一躬,并认真地对我们说一声谢谢。他们说,他们知道茶最早的源头是在中国,是在贵州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这些场景让我们非常感动。”


  这次活动,科普大V团已经走过了贵阳市的久安乡、遵义市湄潭县、安顺云峰屯等地。未来两日,活动还将深入黔西南州的古茶树地区,探寻中国茶的起源,感受贵州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任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