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锋面 > 正文

【贵州答卷·山乡巨变】卷一:翻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4000万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行动力,创造了波澜壮阔的贵州减贫奇迹。在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漂亮的答卷。《贵州答卷•山乡巨变》第一卷看贵州农村公路巨变。


  老人村


  这是一个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小山村。


  村内92岁的老人杨光林这辈子从没有见过汽车。


  70岁的李春香老人因身体不便从未出过村,在村头等着儿女有空回来看看是她每天最重要的事。


  54岁的杨康铭外出北京打工十几年几乎没有回过家。


  ……


  遵义市道真县忠信镇石笋村寨子组坐落于芙蓉江峡谷谷底,前有滔滔芙蓉江水奔腾不休,后有五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当地称为“道角岩”)高耸入云。百年来,绝壁上一条前人砍挖出来的陡峭“天路”是他们唯一出行的通道,手脚并用,也要“爬”上1个多小时才能出山。


1.jpg


  天险难越、交通闭塞导致村子发展无望,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另寻出路,出去安定下来的大人又回来带走了孩子。渐渐地,一个曾经有着两百多人口的热闹村子,从三四年前起就只剩一群舍不得“根”或是出行不便的二十几位老人:“最年轻的”65岁,最年迈的已近百岁。


  云深不知处,世间已百年。这群被群山围困于此的老人,成了这个时代的边缘人。他们就这样,一代一代,一步一步向前活着。


  无路可走


  马时明家住在山顶上的石笋村红岩组,巧的是他家刚好就在道角岩“天路”的出口香树坝口旁,是寨子组村民外出回家的必经之路。从他记事起,他家就成了连接山里和山外的“摆渡人”。


  每到赶场天,山脚下寨子组的村民就会难得出山一次,将不多的粮食、猪抬出去卖,再换一些生活必需品回来。“他们背不动的谷子、苞谷、肥料什么的东西就会暂时放在我家院子里,等有空了再来背。”马时明印象中,家中的院坝总是堆得满满的。后来村里终于有了第一条毛路通到他家门口,他家的院子又成了村民拖拉机的“摆渡站”。


  (石笋村寨子组)

  2008年,石笋村寨子组终于迎来了农村电网改造。但物资运输又成了一大难题。一根八九米长、八百多斤重的电杆,要靠八个人才能抬到道角岩上一处叫“麻窝”的地方,然后再用钢索将电线杆从山上滑到山下,再由山下的村民抬进村里安装。因山壁近乎垂直,许多电线杆滑下来是都摔断了一截,直到今天,仍能在村内看到许多断了“头”的电线杆。


  “08年才通电,我们都没有看上奥运会。”如今许多年迈的老人仍会不时念叨起那年的盛况,虽然他们根本没有见过当年的场景。


  “一个家庭分成了两个家庭。”2014年,石笋村的老村长杨代华不慎摔伤,因儿女皆不在家中、村内也没有年轻人,只得由几位村里稍年轻的老人用担架抬着爬山送去医院救治。因来往途中颠簸,如今落下了永久的病根,一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


  ……


  没有人知道,这样日子的尽头,会在何时到来。


  求生之路


  一条路,对于寨子组来说,不仅是远方,更是生的希望。


  2017年,为了能修一条出山路,杨健康回到村里担任起了村民组长的重任。2月,在杨健康的带领下,经想方设法征得村内四十余户村民的同意后,召集了二三十名村民代表开会签字、盖手印决定使用村里淹没的林权款等款项共集资1百万元用于修路。


  农历三月,一群年迈的老人和一些听闻修路消息回来的年轻人扛着锄头、榔头、镰刀等工具就上车开始修路了。“我们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到头了!”听闻此,离家多年的杨康铭专程回来参加修路。


  但面对天险,靠这些老人在悬崖上修出一条公路是绝不可能的。



  2017年8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9月,当地政府及交通运输部门将这条公路纳入遵义市“组组通”公路大决战重点建设计划,石笋村坳口至寨子组通组路正式动工。


  开挖难、运输难是这条绝壁公路的两大难。“这条通组路其中悬崖段就有1.3公里长,与山底的芙蓉江垂直落差将近3百米,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和危险。光是路基开挖,每次就要用二三十件炸药,反复几百次。每公里的造价能达到120万元以上。”从动工那天起,忠信镇交管站站长汤令和施工队就过上了早出晚归、风雨无休的日子。


  (悬崖上施工的寨子组通组路)

  一锤一凿,十几天才能打通一米。与天斗、与地斗、与时间作战、与风雨作战,2019年5月,一条全长5.6公里的通组路正式完工通车。这条悬崖上的“飘带”,将这个封闭百年的山村与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


  路通了,一个个年轻人渐渐回来了,为这个村庄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外务工的45岁的李小国乘着这个好消息回到家乡,用车将砖块拉到了家门口改造起了旧木屋,想着孩子过年回来能住上新房子。


  “老人村”开始变年轻了。


  (如今的寨子组通组路)

  2019年6月底,贵州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胜利收官。仅用了不到20个月的时间,贵州累计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99万个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沿线受益群众达115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82万人。


  一路通,百业兴。一个个沉默的山乡正通过通组公路内联外通、通江达海,拥抱大山之外开放的现代文明。


8.png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策划/文字 周璇

  拍摄/高航 冯相清 罗玉青

  剪辑/冯相清

  海报/高航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