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 > 锋面 > 正文

【大山里·贵州味】饕客一品羊肚菌,此生难忘其本味

微信图片_20191108130548.png

20191108113218_45302.jpg

  当暖湿的春雨滋润着万物,一种菌丝便在湿润的土壤里静默繁衍、组合,待到时机成熟,便破土而出,成就这山野林间的珍馐——羊肚菌。

  羊肚菌,因其表面凹凸不平、状似羊肚而得名。在中国,食用羊肚菌的历史极为悠久。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巨献《道藏》中就记载到,羊肚菌是道家养生所使用的一种珍稀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



  无论是经历煎炸蒸炒,还是焖烩烤烙,羊肚菌都不改本味,仍旧保持着其独特的清香。有饕客形容羊肚菌的味道是混合了泥土、坚果和烤肉的芳香,层次十分丰富。

  若想尝到最与大自然贴近的味道,煲汤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烹饪方法。将干燥保存的羊肚菌放入40℃左右的温水中泡发,静待美味一点点复苏,再放入锅中与新鲜的排骨一起慢慢熬制。



  聪明的厨师会保留泡发羊肚菌的水,据说这是精华所在,滤去水底的杂质,将这酒红色的菌汤放入排骨汤中一起熬制,方能成就一锅好汤。



  熬好的高汤清澈通透,浅尝一口羊肚菌,质地细腻饱满,馥郁浓香,排骨竟成了陪衬,让人大呼不愧是与松露、松茸、牛肝菌齐名的世界四大名菌之一。



  羊肚菌好吃,从前却不易得。野生的羊肚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严苛,需要适宜的海拔、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才能生长发育,所以一年只生长一次。古时,羊肚菌只能靠野外采摘,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下,采摘相当困难,故而珍稀名贵,成为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的珍品。

  如今,经过一遍又一遍尝试和实验,实现了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这种山林间难得的美味出现在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同时也为贵州这片广袤大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六盘水保华镇二道坪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了羊肚菌生长的最佳“温室”。试种10亩,每亩产值获益2万元,让当地的村民看到了希望。此后,当地通过资金扶持和项目引进,种植羊肚菌27亩,48个大棚。仅一年时间,羊肚菌产业覆盖了二道坪村50余户农户,带动50多人次周边劳动力务工,发放劳务费5.7万元,土地流转金1.35万元。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毕节赫章。赫章县财神镇、罗州镇的300余栋食用菌大棚里,羊肚菌正载着当地老百姓的希望茁壮成长。每个大棚预计可以采摘300斤左右,目前市场价格每斤60元左右,每个大棚即可实现产值18000元左右。



  截至今年8月31日,贵州的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了24.1亿棒(万亩)、产量71.5万吨、产值87.5亿元,覆盖了13.5万贫困人口。如今,贵州摆脱了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一直困扰着贵州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破解。



  从“苞谷”为生到“食用菌”致富,高效益经济作物产业正如春雨后山林间的羊肚菌,在贵州破土而出,绽放泥土的芬芳。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策划 田旻佳

  统筹 杨仪 陈海东

  文/剪辑 胡岚

  拍摄 冯相清

  动漫设计 彭启云

  海报 田旻佳

   编辑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