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 > 锋面 > 正文

【大山里•贵州味】一株韭黄,在火的升温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 作者:田旻佳 杨仪 陈海东 周梓颜 冯相清 黄国平 彭启云
  • 编辑:张婷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19-11-05 10:18:18

微信截图_20191104122126.png


  人一生都活在烟火气里,食在五谷杂粮中。


  吃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难不用“讲究”二字形容。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晨起露水刚过,极目四望,大地一片尽是嫩黄,地里成片的韭黄生长茂盛。


  韭黄丰收之季,田间地头,皆可见农人繁忙的身影。


  取下黑罩,叶宽肥厚的韭黄就摇曳在世人面前,安顺普定的韭黄,犹以“白旗韭黄”为名。


  白旗韭黄株丛直立,味鲜脆嫩,柔嫩质优,生长快,产量高,具有耐寒、耐肥,耐高温,高湿,喜暗无光环境,抗病等优点。


  因它比一般的韭黄品种分蘖力强,假茎粗不易伏倒,跑马根少,不易浮蔸上长,在黑暗情况下生长速度快。


  相传隋唐时期,韭黄便是宫廷御膳房的御用食品,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吃“韭黄肉饺”,而在咸丰皇帝时韭黄也被称为“贡韭”。



  中国人的美食,在煎、炒、烹、炸、煮中绽放新味。韭黄看上去其貌不扬,但遇火便可“重生”。人们常说,一道美味佳肴的升华便是融合。


  在贵州,人们更是让韭黄释放了独特的魅力。



  炒至金黄的鸡蛋,与韭黄在火的碰撞中激发出最强烈的鲜香味觉,闻着已经垂涎三尺,品一口更是感到植物的自然味道释放到极限。



  为了成就一桌韭黄宴,在灵巧的厨师手中,韭黄变换成多种模样,切成段,包成丸子、串成卷、榨成汁,美味的菜肴便由此而诞生。



  吃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重视及热爱。色、香、味俱全,才是中国人追求的好餐食。



  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沿着历史的足迹,总能探寻到食物最初的样子。



  1945年起,贵州就已种植韭黄,当时以本地野生为主,经过多年的种植、培育而逐步发展起来,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借着荣获国家地理标识的发展契机, 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产业迅速壮大到5000余亩,家家户户种韭黄,农户自发与省内外客商定点销售。


  但自2018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普定县借“东风”,以特色蔬菜韭黄为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特色蔬菜韭黄“一县一业”。迄今为止,普定县已发展韭黄10万亩。产品远销贵阳、深圳、广州、上海、北京、重庆、成都、杭州等城市,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熟知。



  一株韭黄,已然出山,在铁锅中、在餐桌上,在与火的升温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策划 田旻佳

  统筹 杨仪 陈海东

  文/剪辑 周梓颜

  拍摄 冯相清 黄国平

  动漫设计 彭启云

  海报 田旻佳

  责任编辑 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