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独家策划 > 正文

【古今滔滔】人到中年,朋友只有“天猫精灵”行不行?

20210515181058_63719.jpg


  《论语》开篇就强调,人生有两大乐趣,一是学以致用之乐,二是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欢聚之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见朋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可惜“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古人感叹朋友难寻,是否苦于没有社交软件,“朋友圈”受限造成?


  今天聚居在百万人口大城市里的人,社交软件数不胜数,社交平台济济一堂,个人朋友圈人千人万,结交朋友的途径如此方便,朋友的数量比起古人来,应该成倍增长。


  可是打开微信、微博、QQ、抖音……认识的人上千个,能随时叫出来畅谈的朋友,一个也没有,唯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难怪宅男宅女们要感叹“注定孤独一生”。


  现在的人拥有无限扩大的朋友圈,朋友却有减无增?有两个原因:


  一,过分强调有效社交


  常听父母唠叨交朋友要选择良师益友,杜绝酒肉朋友。


  常见公众号文章倡导有效社交,放弃无用的酒局和聚会。


  当交友变成一场算计得失的生意,只赴功利性社交,只选有用之友,彼此都失去“真心”,又怎能交真心朋友?


  我们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个人胜业,不得不花精力去应付功利社交,去结交优秀人物,但也没有必要抛弃相处愉快的无用之友,放弃让自己精神得到放松的一期一会。


  人生不可能杜绝酒肉,因而也不可能杜绝酒肉朋友。


  人到中年,可悲的不是身边有几个酒肉朋友,而是一个酒肉朋友也没有。


  我们都想结交良师益友,可是良师益友不一定想结交我们。和志趣相合,身份相等的朋友交往才投契。


  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相聚时彼此忘却贵贱,忘却机心,多少愁绪,多少烦心事,都付酒桌笑谈中。


  偶尔的酒肉之聚,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减压剂,得乐趣之后,又何必还要强求酒桌上的朋友,遇事都能来帮忙。


  二,生活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叶圣陶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塑造了一个整天局限于家庭生活,患得患失,以孩子为生活中心的中年人形象。


  一些中年人像极了潘先生,或是害怕破费,家庭多余开支,或是担心分散照顾孩子的精力,戒掉自己所有的嗜好,戒掉所有的圈子,也戒掉所有的朋友交往,两眼死死盯着自己的孩子,陪其读陪其玩。


  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让孩子出息,自己最大的幸福,是能永远陪着孩子。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变成空巢老人后,才发现孩子的人生并不等同自己的人生,孩子欢乐也不等同自己欢乐。


  日常呆坐,放眼四周时,一个可倾诉的朋友也没有用,满屋都是三观不合的亲戚,却不能慰藉空虚寂寞。


  万般孤独时,唯一可说话的朋友只有天猫精灵。


文/漫画 周滔

编辑 吴一凡

编审 田旻佳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