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四化蹲点采访】一杯好“茶”丨余庆之茶
- 作者:孙雁鹰 陈富强 田旻佳 周梓颜 蒋洪飞 代鑫
- 编辑:王琳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1-04-13 11:30:58
清明刚过,忙碌了几天的胡茂平,数了数这些日子帮着茶园采摘小叶苦丁嫩芽的收入。
“采一斤茶青18元,一天差不多能采上十来斤,有个两三百的收入。”这嫩芽翠绿,泡出来的茶水透着一丝清亮,特别是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方山水入杯中。

村民胡茂平正忙着采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洪飞 摄
遵义余庆,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小叶苦丁之乡,全县10个乡镇,有9个都在种植小叶苦丁,总种植面积达到了8.3万亩,成了“村村有茶园,镇镇有基地”。
“我都在这里采茶采十多年了,采小叶苦丁收购价格比绿茶高,这工作也不算累,一天勤快点,在我们这里收入也算可以了。”胡茂平一家四口,丈夫打工、孩子上学,她就来茶园打着零工。“干一天得一天的工资,装在兜里踏实。”
只见胡茂平双手灵巧地采着茶,一芽一叶在她手中一拈而下,置落在腰间的竹篓内。
不过,鲜有人知,这小叶苦丁不是“茶”。
“小叶苦丁属于木樨科女贞属,严格来说不是茶叶。但是小叶苦丁似茶且药用价值更大,常饮用清热解毒,具有保健功效。”说话的人是龙家镇光辉社区的社区主任常天池,如今光辉社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们种植小叶苦丁。

位于余庆县龙家镇的何家湾小叶苦丁种植基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洪飞 摄
在位于光辉社区的何家湾小叶苦丁茶种植基地,2.5万亩的清明嫩叶刚刚采摘完,随着时间与气候的变化,八九月份他们还将收获叶梗较老的小叶苦丁。
在常天池的印象里,从前老人们头一夜会把小叶苦丁在煨罐里煮好,第二天上山干活便拎着一壶去喝。
“小时候我也闹着要喝,一口下去苦中回甜,太安逸了。”
苦日子,如何回甜?小叶苦丁是生长在余庆深山中的野生品种,恰如让余庆人民从苦日子中找到甘甜。年轻的人们扩宽了视野,他们把家家户户煨罐里的这壶茶汤,销到了国外。

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余庆干净茶的美誉。余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鑫 摄
凤香苑,这个坐落在余庆县松烟镇二龙茶山间的企业,将原本生长在无污染乡野田间的茶,经过深加工制作成各种成品茶叶,通过严苛的检验标准,搭乘中欧班列,把余庆小叶苦丁茶、绿茶、白茶等优质茶叶出口至欧洲各个国家。

二龙茶山连片茶园,将种植区打造成为景观区。余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鑫 摄
卖茶,不仅仅是卖茶,更要提升茶叶的附加产值。二龙茶山连片茶园,将种植区打造成为景观区,形成了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立体格局,让人们在茶海内骑行,在山野中踢球,在茶山里攀岩。自然与人文融合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带来的是生态愈发优化、人民愈发富裕。
如今,余庆县持续做好茶产业发展这篇文章,现有标准茶园21.2万亩,已投产17万亩。今年春茶采摘以来,余庆县干茶产量278.2吨,产值23830万元。其中,苦丁茶产量22.3吨、产值1561万元,绿茶161.2吨、产值11284万元,白茶94.7吨、产值10985万元。

村民春日采茶忙。余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鑫 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车沿途,余庆小叶苦丁茶小镇正在建设,而路旁羊羔跪乳的雕像,似乎正诉说着这座小城的感恩积善之情。
感恩这片土地给予的自然滋养,造就这世界小叶苦丁核心产区的美名。
更多阅读
余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鑫
编辑 王琳
编审 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