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独家策划 > 正文

高考回忆录 | 肖时珍:记得父亲在沉思后的眼泪

  编者按:从1977到2020,高考,这一浓缩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是一扇攸关个人、国家、民族前途未来的命运之门。如今这扇门再次开启,其裹挟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惊人威势,负荷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无限希冀,承载着“一考定胜负”的沉重压力,让我们通过那些年、那些人的高考故事、内心感悟、命运变迁,回望40年高考路。


1.jpg


  人物名片:肖时珍,2000级考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贵州四个世界自然遗产申遗专家团队核心成员、秘书长,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


  “2000年的时候是填志愿才高考,我因为太喜欢英语了,有个外交官的梦想,所以一本的第一志愿填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二本的第一志愿填了四川外国语大学、二本第二志愿填了贵州师范大学,结果高考前做手术影响发挥,没有考好,被调剂到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时隔20年,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肖时珍清楚记得她的高考经历。


2.jpg


  肖时珍这个出身于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的侗家女孩,尽管家境贫寒,但从小却是块读书的料子。那一年,她觉得自己在高考上“栽了跟头”,因为当时地理科学是十分冷门的专业。肖时珍一心想着要复读,家里的经济条件却不允许。


  “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全家十几口人,除了我父亲有一个小杂货铺,其他人都靠务农为生。尽管我家穷,父亲却是一个砸锅卖铁都要供孩子读书的人,所以除了我之外,家里还有六个孩子在上学。当我向父亲提出复读的想法时,父亲犹豫了。”肖时珍说。


  肖时珍至今清晰地记得父亲沉思后的眼泪,他说,“时珍啊,你就认命吧”。


  “看到父亲那个样子,我知道他一定很难,所以再也不提复读的事。”肖时珍哽咽了。


3.jpg


  2000年秋天,肖时珍抱着先入学再调专业读英语的想法,走进了贵州师范大学,但学着学着却觉得既来之则安之,其实地理也很有意思。


  基础好、肯努力,这使得肖时珍大学四年成绩都名列前茅。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读大二时候,系主任熊康宁老师给大家上《地貌学》这门课程。“我记得熊老师就拿着一个U盘走进教室,开电脑上课,时不时会用英语教学,我本来就喜欢英语,一下子觉得这门课程特别有趣,对这样的老师也肃然起敬。”后来肖时珍一心就想着要报考熊康宁老师的研究生。


  命运的齿轮在悄悄转动。2004年,考上研究生的肖时珍,在暑期跟着导师熊康宁去兴义探洞,同行的人员中还有中国喀斯特学家杨明德教授。对于年轻的肖时珍来说,与杨明德老师的初次见面,觉得他十分和蔼。


4.jpg


  “我当时还给杨老师说,等到开学要去听他的课。但是在我们从兴义回程的路上,听到杨老师在去荔波考察的路上因公殉职的噩耗。那时候,老师们正在为荔波喀斯特是否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而奔走,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难受,也为老师们崇高的精神所感动。”肖时珍说。


  很快,熊康宁老师临危受命,接过杨明德老师的衣钵,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申遗项目的负责人,而肖时珍则作为熊康宁的研究生一起加入到了申遗团队中。


  因为英语好、肯努力、责任心强,肖时珍很快在申遗团队中受到重用。她说当时大家对于如何申请世界自然遗产脑子里都是一片空白,大家从世界遗产中心官网上找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是一份170多页的全英语文件,里面包含着几乎所有与世界遗产相关的国际规则。


5.jpg


  肖时珍记得,熊康宁老师拿着《指南》找到她说,“你来研究这份指南,然后告诉我我们该怎么做。”于是,肖时珍开始了日以继夜的指南研究,然后阶段性地向熊老师汇报。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荔波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不可或缺的一员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而肖时珍也开启了自己一往无前的世界自然遗产研究征程。


  近74%的喀斯特地貌与超过90%的高原山区,构成了贵州自然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其后十几年间,贵州以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四处世界自然遗产,一跃成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而中国成为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国家。而这背后也渗透着肖时珍的辛勤汗水,她先后收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人民政府记个人一等功、省三八红旗手、施秉县荣誉市民、赤水市荣誉市民等荣誉。


6.jpg


  “真的很高兴能够用自己所学为国家效力,满满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机会结识到很多国内、国际的顶尖专家。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喜欢英语又学了地理,不得不说,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高考。”肖时珍说。


  对于今年的高考学子,肖时珍寄语:高考固然重要、大学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那颗勤奋、努力、上进的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曹雯

编辑 王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