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原创 > 独家策划 > 正文

时间“茧”史|水泡化成茧 他们一双糙手沾满油泥


  编者按:


  手,带着我们日复一日去触摸这个世界,也向这个世界传递着每个人心底的温度。


  长年累月的使用,把一生的的故事都“刻”在了手里。70年,手上演绎着时间“茧”史。不同部位的磨损、不同厚度的老茧,不同的人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回望贵州70年,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都是通过这一双双勤劳的手造就而成。今天,让我们开启时间“茧”史第三篇章——《水泡化成茧他们一双糙手沾满油泥》



  黝黑的大手,满是油渍,只有掌纹中的线条还能见到些许肤色。手指与手掌连接处看上去异常的厚,厚重的老茧已经成为手中的一部分。黑色的泥灰不但污浊了双手,连指甲缝也没放过。


  每每到了午休吃饭的时候,他们才有空去清洗一下,用一道柴油、再用一道洗洁精,手上的污渍才能去除大半。


  就是这样一双手,是属于工人的手,是匠心的真实呈现。



  对于航空工业贵飞的国家技能大师刘波俊来说,这样的手,就是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们的手。


  “一个个水泡化成了老茧”


  只要是在一线做过钳工的人都知道,为了避免安全事故,有的环节需要常年持握模具打磨,手掌握力的地方早已被磨损。最初,是一个又一个水泡,如今,已成了一个又一个厚茧。


  以前的老人们总说钳工是万能的,“大修火车头,小修独辘牛”。锉削、锯切、铰削、攻丝样样都是学问,划线、钻孔、打磨、弯曲成形等往往要多次才能完工。



  自小在工厂环境里长大的刘波俊,特别想当一名钳工。


  “那时候,钳工是所有工种里的老大哥。”还没满16岁,刘波俊就读了技术学校,17岁时,他代表贵州参加了当时的全国钳工技能大赛,成了年龄最小的一名选手。


  对于钳工而言,绝大部分工序依然需要进行手工操作,完成划线、钻孔、打磨、弯曲成形等,无论是夹具、量具、测具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模具工装的装配,还是关键零件打磨、测量、调试,都不止一次的反复操作,一双手俨然已是一台精密的测量仪器,凝聚了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


  “每一个工匠,都具有一颗匠心”



  刘波俊这一入行,就是20年。


  他也从一个青葱年少的普通装配制造钳工,成长为了青年高级技师、国家技能大师。2003年,他在我国自主研制的“山鹰”教练机竞赛活动中,完成了300余套工装装备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的班组多次荣获了功勋。


  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刘波俊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经成为了航空工业贵飞的一张名牌。他与团队成员,依旧坚守在最艰苦的一线岗位。


  每一个工匠,都具有一颗匠心。一盏台灯亮起,是工作的开始,当手触摸到工作台的一颗,他们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目光如炬地盯着自己手上的模具,容不得一点差错与失误。



  在他们的字典里,严谨细致是本分,精益求精是职责,苦练技术是内需,服务岗位是使命。


  近些年来,“贵州工匠”屡屡登上全国的舞台。无论是“为导弹铸外衣”的毛腊生,还是“用焊枪‘缝’天衣”的姜涛,亦或“让贵州钢绳走向世界”的周家荣,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业,在大国重器的加工平台上,有智慧与双手书写着精密人生。


  “贵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70年来,贵州经济增长翻天覆地,工业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1949年,贵州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1978年达到41.26亿元。2017年,贵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均突破10000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工业持续较快发展,1996-2018年,贵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


  经过70年发展,贵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工业发展,离不开工人,离不开匠心。千千万万的一线工人,或许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丰功伟绩的功劳,但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于寂寞,兢兢业业地完成好分内之事,能精益求精、力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这就是一种普通中的“成功”。


  “干一行,爱一行”“择一事,终一生”。他们的双手不断精雕细刻,用手上的过硬功夫和心中的责任使命,在自己岗位上始终如一,用“匠心”成就着贵州工业腾飞的“初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文/记者 田旻佳 见习记者 阮丹

  图/视频/剪辑 见习记者 黄懿歆

  海报/记者 田旻佳

(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