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先锋时评 > 正文

【评论员观察】组织化让农民端稳务工就业饭碗


  提升农民务工就业组织化程度,符合贵州农村实际,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当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所需,也是乡村振兴长远发展所需。

  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全省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农民务工就业组织化程度,牢牢把握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主动权,筑牢“一达标两不愁”防线。

  组织化比势单力薄的农民个体,更能抵挡劳务市场的波动,更能在激烈的劳务市场竞争中胜出。提升农民务工就业组织化程度,符合贵州农村实际,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

  深度贫困县从江县,通过组建劳务合作社,在就业形势比往年更为严峻的情况下,牢牢把握了劳务就业扶贫工作的主动权。截至5月5日,全县实现劳务就业13.9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2.68%。该县庆云镇佰你村村民、劳务就业队队长石杰曾带领43名村民去广西柳州砍甘蔗,他说“一根甘蔗砍两刀就是2毛5的收入,哪个愿意还在家睡大觉”。如果内生动力不足,即使有外力拉一把,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也难以实现,“哪个愿意还在家睡大觉”说明内生动力得到了激发。

  通过组织化方式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正确之计。不仅能够有效克服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使贫困群众就业有保障、工资收入水平不降低,而且经过市场化、专业化锤炼之后,利于在劳务市场中打造出品牌来。从江县有一支施工队,37名工人均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踏实工作守好质量生命线,赢得好口碑后一年到头工期都排满。

  提升组织化程度,对于农村劳务经济来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过去贵州劳务输出主要依靠亲带亲、友带友,甚至“单打独斗”地闯,通过合作化组织后,个人就业就变成公司化运作,并朝着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发展方式的改变,能够提升农民务工就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价格,有助于培育壮大农村劳务经济。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0%左右。全省188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155万属于贫困人口。做好就业扶贫工作,通过组织化改变劳务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当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需要。

  通过提升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无论是劳务合作社,还是劳务公司,离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很多工作就难以开展。特别是现在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更加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鼎力相助,否则很多难关都没法跨过去。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稳住省外就业岗位和拓展就业岗位,在推动省内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挖掘就业潜力,都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冲锋在一线。另外,农村劳务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长远规划的引领,这些工作也需要当地党委政府来推动。

  农村劳务经济要做强做大,就必须走市场化运作、品牌化提升的发展之路。运作良好的劳务公司,既深受劳务市场欢迎,又能提高就业人员收入,劳务公司又有利润可赚,是三方共赢的局面。品牌化是实现三方共赢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农民务工就业组织化程度优势所在。比如,围绕“砍甘蔗”“砍桉树”等群众常年外出从事的劳务岗位,打造一批有组织、有纪律、有技能的专业队,这就是品牌塑造与提升的过程。

  就业是最大民生,事关脱贫攻坚大局。提升农民务工就业组织化程度,是将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化为动力的妙招,也是推动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壮大的化危为机的关键举措,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这项工作,惠及更多农民群众。

执笔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伍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