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习水县 > 正文

用青春书写应急救援之歌 ——记遵义市应急救援大队习水三中队

  • 作者:张晓鸣 汤艳 张小琴 徐春燕
  • 编辑:赵飞羽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18-12-07 18:47:50

文/图 当代贵州融媒体通讯员 张晓鸣 汤艳 张小琴 记者 徐春燕  


  他们不是医生却以救人于危难为天职,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不是军人却要奔跑在最前线,用青春和热血,在一线希望之中照亮前进之路、点燃生命之火、诠释救援之责,他们就是贵州省遵义市应急救援大队习水三中队的抢险队员。

微信图片_20181207165920.jpg


  身处险境寻找你
  11月的习水天渐凉,在前往遵义市应急救援大队习水三中队(习水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路上,天正淅沥地下着细雨,中队长罗军指着不远处群山缭绕的箐口说:“那里便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


  习水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由贵州省煤炭厅出资20万元,习水县自行组建的事业单位。成立之初名为习水县矿山救护大队,在煤炭工业管理局里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每人1台连续供氧4小时的负氧气呼吸器、1个牛筋藤编制的安全帽、1把手电筒,这便是6名工作人员全部的救援装备。


  罗军回忆说:“当时每隔一周左右就要参与一次救援,几乎每次救援结束归队刚把仪器调试好,便又会接到新的救援任务。”因为当时习水县除官店之外的11个乡镇都是涉煤乡镇,县内小煤窑散、乱、多,尤其是永安镇、二里镇一带小煤窑呈蜂巢状,加之采掘技术落后,全靠人工挖掘且安全意识不强,导致事故频发。


  很难想象,在没有先进救援设备,也没有专用办公场所和训练场地的艰难条件下,这支队伍是怎样完成每年30余起救援任务,抢救遇难遇险人员近百人的。随后的采访让记者找到答案,那就是一定要把人救出来的责任与使命。


  “在第六天找到第一个人的时候我很激动,虽然人已经很疲惫了,但是心里非常高兴,立马派人到地面汇报说‘找到了一个人’。”作为习水县仙源镇“森田事故”的目睹者和应急救援的参与者,现三中队技术负责人李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感慨万分,说那是他二十多年职业生涯里最难以忘记的一次救援。


  跟随李文的记忆,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森田事故”中奋不顾身寻找井下遇险遇难人员的场景:那是1995年10月一天早上的9点钟,他们接到任务要求全部出动,救援森田煤矿井下9名被困人员。时间就是生命,队员们抵达事故现场后立即下井侦查发现距离井口约700米处的8号煤层已经垮了,且瓦斯浓度高达30%,让人难以继续前行不得不返回地面。待指挥部确定“边通风边清理过道”的救护方案后再重新下井,由救护大队与安监局各抽1人组成小组,每天分4个班轮流到井下检测瓦斯等有害气体浓度,确定作业环境是否安全,指导矿工清理过道。


  时隔多年再回想,李文依然心有余悸:井下虽然危险重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定要把人救出来”的责任和使命支撑着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连续奋战了7天7夜,终于找到第一名被困者,随后又找到第二名、第三名……直到9名被困者全部找到。比较遗憾的是,当救援人员找到被困者时,他们的身体被严重烧伤且全部腐烂难以辨认,只能将他们的遗体抬到运输巷道进行编号,这也算是对遇难者及其家属最大的慰藉。


  风雨兼程发展路
  救援技术落后,救援人力不足的现状一直持续到2006年习水县安监局成立后才有所好转。这一年,救援中心新聘了10名应急救援人员,并按照应每年参加复训且持证上岗的要求,组织全队16名应急救援人员到六枝工矿集团矿山救护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全封闭式培训,深入学习矿山安全知识和煤矿安全知识。同时,新增了呼吸器、救护车、自救器、备用氧气瓶等辅助装备,全面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2011年,习水县救援中心划归遵义市应急救援大队,正式更名为遵义市应急救援大队习水三中队。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代表着整支队伍担当的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要求更严格。


  2014年8月11日在习水县特大洪灾抢险救援中,因10日晚上雨势较大,所以中队全体人员随时待命,于凌晨3点左右出动到良村华航煤矿甘龙洞,和消防队一起合力救援。消防队用冲锋舟在深3米左右的深水区载人,救援队员靠着救生衣和保险绳在浅水区接人,通过与消防队员不眠不休的连续奋战,终于将被困于洪水中的20多名村民全部转移到安全区域。“被困村民安全转移后,我们继续帮助被困村民搬运粮食、清理屋内淤泥,协助吼滩村孤寡老人灾后重建,主动捐赠棉被、床单、大米等生活用品,让老人的生活回归往常。”李文回忆说:像这样的合力救援不胜枚举,这些只是众多合力救援事迹的一个缩影,应急救援一直在路上。我们习水县应急救援三中队正在一次次跨区域、多部门地合力救援中,以新的面貌将综合性应急救援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占地面积约5亩,配套了办公阵地、战备值班室,并建设了训练场地及演习巷道;干部职工41人,其中救护指战员31名,下设三支矿山救护小队,以及办公室、战训科、财务科、后勤科及瓦斯实验室等职能部门;压缩氧自救器、红外线测温仪、多种气体检测氧气检测仪,两辆应急救援车、一辆指挥车,以及正在采购中的生命探测仪、囊式呼吸器、换包式呼吸器、高泡灭火机等救援装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习水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彻底改变了以往办公场地简陋拥挤、人行道上训练场地狭窄、救援装备落后、救援队伍薄弱的面貌,真正发展成为了一支要人有人、要装备有装备、要作战能力有作战能力的专业队伍,作为习水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的先锋力量,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救援任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
  救援一分钟、苦练十年功。在习水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无数次抢救遇险遇难人员于危难的英勇事迹背后,是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辛勤付出。


  走进习水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队长何锡凤指着一旁围墙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十二个字告诉记者:应急救援不仅是一场时间战,也是一场体力战,必须时刻保持这样的工作作风。为此,他们按照“加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原则,制定了严密的训练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除了每天2公里短跑、5公里长跑、列队训练、安设局部通风机、应急包扎等常规训练外,还有至少每周一次的闻警集合、每月一次的单项配用氧气呼吸器万米耐力训练和高温浓烟演习。何锡凤介绍:其中闻警集合要求值班小队在接警后1分钟内达到出动要求,若不能完成则扣当月考核分;万米耐力训练要求队员身抗4公斤重的干粉灭火器从救援中心跑步前进至麻沙沟水库;高温浓烟演习要求队员在室温35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下进行救援操作……若训练不能达到要求,则另外增加训练任务,直到达标为止。


  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体能训练的同时,救援中心还必须每季度对全县煤矿的水、火、瓦斯顶板、煤层进行安全生产预防检查,做到对井下各个系统和避灾路线心中有数,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展开救援。与此同时,对检查中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当场整改则督促矿方立即整改,若不能当场整改便以书面形式汇报相关职能部门,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则要求撤离井下作业人员,立即停止相关采掘工作。


  为了警钟长鸣促安全,在井下还要采用现场问答的方式,随机抽查井下作业人员对避灾路线的熟悉程度,以及防护装备使用情况,对不会使用防护装备的作业人员,将进行现场指导,不断树立矿工安全生产意识,提升矿工自我保护能力。


  “训练考核是为了更好地救援,更好地维护习水县安全生产环境。学好应急救援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救援技能只为在应急救援之中多一线希望。”在采访结束时,何锡凤说出了众多应急救援工作者的心声:“我很热爱这份工作,既然选择了应急救援这个岗位,不管碰到任何困难和任何紧急情况,我都不会退缩,必定全力以赴,确保他人和自己的安全。因为在我的眼里,应急救援是一份光荣的使命,我愿把我的青春和热血先给我最热爱的应急救援工作。”


  从成立之初的1982年到发展壮大的2018年,改变的是这支队伍的名称和体制,不变的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世事如何变迁,他们一直在应急救援道路上,坚守着“抢救遇险遇难人员于危难”的初心砥砺前行,无数次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救援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