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遵义之恋,增彩人间

  徐景春

  那年秋天,年届半百的张伯伯回山东老家料理他母亲的丧事后,来到我家做客。张伯伯和我爸妈交流中,提及最多的便是“遵义厂子”,从张伯伯的语气里透露出对厂子的热爱和骄傲。听到我们小孩子询问,张伯伯就高兴地介绍说,遵义是祖国大西南贵州省的一个市,那里有我国三线期间建设的工业基地,这些基地生产的东西对于国防建设和工业发展非常重要。

  这些闻所未闻的事儿,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可仅仅住了两天,张伯伯便要回遵义去了,他说工作太忙了,正在搞技术攻关呢。想象着他在工厂里忙碌的神气身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他身为一名服务国家的三线职工是多么荣耀呀。

  张伯伯踏上归程后,妈妈告诉我,张伯伯在遵义工作很拼命,很多年都顾不上回家。起初,张伯伯置身于遵义的茫茫大山里,风餐露宿,有时候连青菜都没得吃,条件十分艰苦,更让他吃不消的是水土不服,一连多天拉肚子,瘫倒在床上没有一丝力气,后来喝了遵义老乡的中草药之后,才慢慢好转了。还遇到了一个现实难题:厂里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适龄女青年很少,很多女青年嫌那里条件艰苦,不愿意去那里工作生活。张伯伯是个“工作狂”,直到三十多岁时才娶上媳妇。不过,张伯伯从来没有后悔过去遵义参加三线建设,在他看来,这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是报效国家的神圣使命。“没有国,哪有家?”这是他的口头禅。

  没有结婚之前,他总是乐呵呵地说,俺恋上了遵义的大山了,此生就娶这里的“大山”好了。在他乐观情绪的感染和影响下,厂里的工人没有一个掉队的,也没有托人找机会调往大城市定居的。后来,张伯伯特地写信告诉我们那里发生的新鲜事儿。他回信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三线建设的热爱和称赞。记得在他寄过来的信封里,还捎带过来一张照片合影:张伯伯站在中间,两边是十多位穿工作服的工友们,背后是高大的厂房,他们每一个人的眼里闪着光,张着嘴笑得很欢畅。看着照片上慈爱的张伯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向“三线建设者”们好好学习了,绝不辜负亲人们的厚望。

  我上高中时,张伯伯便从遵义厂子里退休了。我爸多次写信邀请他回山东老家看看。原以为张伯伯一定会很爽快地答应,不料想,张伯伯比退休前更忙了。张伯伯在信中写道:“……原本打算回山东老家走一走、看一看,可是最近遵义原有的企业实现‘军转民’,许多方面还需要理顺,地方上新招录了一批新工人,即将走上实际操作岗位,为了让他们尽快肩负起担子来,公司将举办员工岗前培训,让我们几位退下来的老师傅讲课!讲完课,还有两个科技创新项目需要协助攻关……事儿一大摊子,和工作时一样忙,一时间没法脱身呀!不过,老年人干些事儿也是很充实的!我在遵义干一辈子还没有干够啊!”后来,我爸又多次打来电话邀请张伯伯回老家,可张伯伯太热衷于工作了,回老家探亲一直无法成行。

  “虎父无犬子”,张伯伯的儿子更是秉承了父辈人的信仰和敬业精神,展现出三线建设者后代的奋斗风采,工作第一年便获得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个暑假里,一直很忙的张伯伯给我家打来电话,他爽朗的笑声从话筒中荡漾出来——不用问,准是有关“遵义厂子”方面的喜讯。果然,张伯伯的孙子从职业技校毕业了,回到遵义一个“军转民”企业工作,张伯伯对于孙子的选择很是赞扬。他高兴地说,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儿孙献身遵义建设,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为国家多出产品、出好产品的目标,终于后继有人。

  遵义之恋,增彩人间。目前,年过八旬的张伯伯一家儿孙满堂,儿子和孙子都乐观、坚定地扎根此地,甘心情愿地做“遵义人”了——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张伯伯那一代三线建设者的“报国故事”,为共和国的丰厚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青春与汗水、聪明与智慧化为了遵义大地上的四季鲜花,竞相绽放,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