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孟光涛:仡乡留墨几春秋

  孟光涛(左)在家中作画

  文/胡启涌

  孟光涛一生钟情贵州,泼墨黔地,是以贵州山水为主要创作题材的著名画家。今年7月31日,我有幸听了顾朴光教授《贵州国画名家纵横谈》讲座,他这样定位孟光涛:“孟光涛先生的画,可视为贵州山水的形象名片。”

  去年12月25日,贵州美术馆举办了“家乡风采,孟笔生辉——纪念孟光涛先生诞辰100 周年美术作品展”。展出了孟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近 200 幅作品,内容大多以电站、公路、田野等题材,描绘贵州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火热场景,兼有少量山水花鸟画册。在现场董克俊先生说“一提到贵州山水,脑海里就是孟光涛的山水画。什么是贵州山水?孟光涛的画就是贵州山水,他创立了贵州山水的基本形态。”孟光涛沉醉黔地山水,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苍郁苗岭、云天梯田、谷口人家、江边断崖、山中雾岚,尽是贵州山水。难怪诗人廖公弦曾赠诗孟光涛:“先生一管笔,化为指挥棒。引领着贵州山水,进行美的合唱。未读孟家山水,休谈贵州景象。”

  整个画展中却未见孟老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2005年,我在务川有幸一睹先生于1944年留在仡乡的两幅国画和一些画稿,以及所知道的画作背后的故事。

  一

  孟光涛师承国画大师徐悲鸿、傅抱石、黄君璧等人,于1944年初受邀到务川中学任美术老师。

  孟老给学生讲授画道时非常注重画品与人品的内在关系,要求学生不囿于他的画风,提出“似我者亡,非我者昌”的要求。要求学生集众家之长形成自家风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和艺术价值。在技法上,要达到“画必有意”,要深入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去捕捉生活的光点,只有以这种求索态度面对创作,才能完成国画继承和生活的统一。他在山水创作上的“皴法”甚为独到,表现悬崖荒岭的“斧劈皴”,描绘烟岚雾霞所用的“米点皴”;点画江南秀山丽水的“披麻皴”;画土石荒滩的“解索皴”等。他还将高空云彩,峭壁河滩、山洞溪流、岛礁堤岸、烟雾帆影、矶石悬崖、一蓑垂钓、牧童暮归等各作为一个课程,让学生逐一临摹。

  务川县城酷爱国画的王美瞻先生与孟老是至交,常在一起论画道、谈技法、诉衷肠。后来,王美瞻在《回忆孟光涛老师》一文中写道:“为了启迪学生的热情,他(孟光涛)在课堂上讲,画是一门艺术,是真实生活的再现。在白纸上可以生动地展现峻岭飞泉、丛林草木、异鸟幽花;也可在白纸上把遥远的茫茫世界;也可绘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精神。总之,热爱艺术的人,必须要热爱生活”。王美瞻先生的后人至今收藏有孟老的一册山水画稿,约60余张,画稿上依次是山石、草木、河流等景物的写生,用笔繁简有度、用墨浓淡相宜。特别是对芦苇的画法,一看就有微风拂来的动感。

  二

  孟老在仡乡务川任教期间,与县城王美瞻先生视为兄弟,常在一块把盏谈画、写生山水。孟老还先后画了两幅山水画作赠予王美瞻先生,足见两人情谊。

  1944年元旦是王美瞻结婚之日,孟老赠画以贺。所赠之画是一件山水条幅,画面正中一泓溪水潺然泻来,溪边几株柏树枝繁叶茂,生趣盎然,一座弧形木桥横跨于溪流之上,一人身着长衫,手执一物立于桥的右边朝前走去,几分灵动跃然纸上。桥头紧连着一条小路顺山弯曲而上,曲径尽头,兀然出现两斜一横的三间木房,山里人家的“烟火味”弥漫整个画面。房子后面是一条平静无澜的河水,随着远山消失在朦胧的迷雾之中,在雾中依稀可见两条小渔船斜泊在岸边。画的右下角有一方篆刻闲章,左上角题款:“美瞻仁弟结婚纪念,四四年元旦,光涛”。佳作贺佳期,佳偶自佳成,王美瞻视此画为珍宝。

  文革期间,孟老遭到不公正待遇。王美瞻的家人因惧怕受到株连,背地里将孟老赠于王美瞻的画放在水缸里,打算让水浸溶后而灭迹。王回家见状立即将其从水缸中捞出,可惜这幅画的首尾均已浸坏,款识也没了,只留下中间部分,值得庆幸的是,这幅残画巧妙躲过几次搜查后而得以存世。

  1979年文革已结束,雨后的阳光普照大地,人们都从阴沉的日子里走了出来。翌年10月1日,王美瞻将逃过一劫的残画拿出来,并把这幅画的相片也拿出,一缺一全,相互对照,不禁心生感叹,睹物思友。为了让这幅画能恢复原貌,不枉孟光涛当年的一片好意,王美瞻先生便对照相片上的原件旧貌,将孟画已损的上下部分补画完整。补画完毕,王美瞻先生忆往昔、思世故,心中不禁奔涌难息,心想若不是当年拍画存照,此画将无法恢复原样。感叹之余掏出钢笔在照片的背面写下:“此画系孟老师在我结婚时赠送的珍贵礼物,在文革期间除旧‘破四旧’时,因家中一人怕事而毁损不全,因而放大被存。”清楚地记下了这幅画的曲折经历。

  另一件山水条幅是孟光涛离开务川时送予王美瞻的,该画正中兀立一独峰,挺拨高峻,半山腰浓雾袅袅,浓雾中的树木隐约可见,清悠而神秘。近处,在一片树林的掩映下,一户人家显得十分静谧,一湾河水顺山而去。更远处是恬淡的高空,给人无限遐想。画的左上角有题款“(一九)四四年大暑离务前夕,特以此赠美瞻仁弟纪念,光涛。”款末有孟老的四方小印,孟光涛的这两件早期作品至今神韵依然。

  三

  1944年抗战正急,孟老虽居务川一隅,仍然心忧天下。为了支援抗日,他在务川民教馆举办个人画展,将其所获全部捐献前方抗日,可惜的是,展出作品皆已散佚。

  1944年春节,身在异乡的孟光涛无心过节,他踏雪冒寒,独自一人来到务川中学后面的大山上。这时,一枝傲然绽放在积雪下的寒梅出现在他眼前,孟老无畏寒意,挥腕完成《山居除夕图》,并在画上题辞:“山居除夕闲无事,插朵梅花便过年。”他真的“闲无事”吗?显然不是,当时正处于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他笔下的梅花表达了当时复杂、痛苦、矛盾的心情。令人遗憾的是,这幅作品已不存世,今天只能在他朋友王美瞻先生的回忆文章中去回味和遐想。另据他在务川的同事和学生后来著文回忆,孟老在工作之余,经常携一画夹,揣两三个包子到乡间写生。他在务川任教一年间,先后创作了《奎阁雪景图》《二龙抢珠图》《桐花盛开图》,王美瞻都曾亲眼见过这三件作品,可叹无一存世,甚是遗憾。

  2005年3月15日,我去湄潭县采访孟光涛的长女孟梅俐,几经打听后,走到她家时已是夜晚时分,当时隐约还有些春寒。就在她家炉子边,我们谈起了孟老,谈话中,孟梅俐不禁叹息说,孟老的山水作品经过几次浩劫,存世的已经不多了,留世的大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只有少量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作品。

  贵州画院袁海老师在他的《画说心语》中写道,孟光涛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学成后,从重庆返回贵阳时曾举办过个人画展,展出的画作共有一百二十余幅,画作题材多为蜀中风景。可惜,先生之一百二十余幅早期画作,历经沧桑,或毁或失,今日天涯之处,不知还可觅得一幅否?幸存仡乡的两件早期画作,尚可以慰先生天灵。

  名家档案:

  孟光涛(1916年-1987年),我国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仁怀鲁班镇人。1937年考入成都艺专,1940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专攻山水画兼学水彩画技法,师承国画大师徐悲鸿、傅抱石、黄君璧等人。先后务川中学、贵阳永初中学、中山中学、贵阳师范、贵州大学等校任教。1959年任贵州大学美术系副主任,同年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的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