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老公交”周桂珍的岁月履痕

  周桂珍在舞剑

  周桂珍外出游玩

  周桂珍全家福

  周桂珍(左一)和队员们在跳舞

  ■见习记者  潘晓飞

  从冒着尾气的燃油车,到推广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车;从复杂低效的人工调度,到智能调度系统的广泛应用;从人工售票,到手机支付的全线运用;从冬冷夏热的老旧车辆,到可调节温度的空调车;从遵义西站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到高铁站人群熙熙攘攘……70年来,遵义交通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点点滴滴,作为老公交人,周桂珍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参与修建遵义火车站

  据周桂珍讲,上个世纪30年代,为了生计,她的父亲从老家江苏无锡到上海打工,后辗转来到贵州,在遵义,父亲与一位来自湖北宜昌的女子结婚并在此定居下来。

  周桂珍出生于1949年12月30日。回想小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刚上初一不久,她便辍学在家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捡煤渣、割猪草等等。“那个时候猪草很廉价,在集体养猪场,二三十斤生草才1毛多。” 周桂珍说。

  1964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桂珍听说在建的遵义火车站缺人手。于是,她便在延安路办事处的介绍之下,给施工队伍打下手。

  据周桂珍回忆,当时遵义火车站的选址地是一个山坡。工人们每天都在肩挑背扛,挖土铲泥,只为掘出一块平整的地基。

  由于周桂珍还没有站台高,个头很小,于是就被安排去相对轻松的钢筋班干活。在钢筋班,周桂珍的主要任务是把弯曲的钢筋用锤子锤直,以便递给师傅们直接使用。此外,她还负责打扫站台的卫生、捡砖头、铲泥土等等。

  有一次一个工人正在用铲子往簸箕里装沙子。当装满后,往后用力一提,小臂般粗的木质手柄不偏不倚,正好碰到了站在后面的周桂珍的左前额。“当时年轻没太再意,也没去医院检查,于是就忍了几天。现在这个部位偶尔还会有疼痛。”

  1966年,遵义火车站正式开通。周桂珍和其他人一样,都没有见过火车的真容。听说铁路修到家门口了,人们非常高兴,就连几十公里外的村民都纷纷赶来看火车如何进站。

  “火车来了!火车来了!火车来了!”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火车由远而近,缓缓向车站驶来。此时,整个火车站被围得水泄不通。

  “我11点多就早早到了火车站附近,一个多小时还是挤不进去。在人山人海中,我只听到了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没有亲眼看到具体是什么样子。”周桂珍说。

  据周桂珍介绍,遵义火车站开通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还有人专程过来看火车。

  直到现在,周桂珍对遵义火车站依旧情有独钟。在那片土地上,自己曾留下过很多汗水。尽管现在遵义火车站很冷清,但每当路过此地,周桂珍再忙都会停下脚步,去看看,去摸摸。

  “它曾经是遵义市的主要门户和重要窗口,如今这般现状,真的有点伤感。不过,现在是高铁时代了,我们也得往前看。”

  成为一名公交女司机

  1966年9月25日,周桂珍成功入职遵义市公交公司。在公司里,她先从售票员做起。

  刚入职的时候,遵义市区只有11辆车,3条线路。其中1路车从火车站到丁字口,2路车是从丁字口到舟水桥,3路车是从丁字口到高桥。其中,部分公交车使用的是遵义市运输公司淘汰掉的旧车。后来才逐步换成了江苏常州牌的。

  车多了之后,公交公司由于缺人手,于是开始在售票员中发展驾驶员。1975年,看到这个好机会,周桂珍就去脱产学习开车。“当时觉得当司机很荣耀,当售票员不是长久之计,得学一门技术。而且,当时学技术的女生很少,还是很稀奇的。”

  在规定的9个月左右时间里,周桂珍顺利通过了交通规则、机械常识、桩考和路考四门考试,成为了遵义市公交公司第三批女司机。

  为了方便当地百姓出行,鸭溪镇、板桥镇、南白镇等镇政府要求市公交公司开通相关的线路。在市区里面跑了几年之后,周桂珍被调到公交3队跑长途,其中主要负责遵义到南白的专线。

  跑长途,最怕汽车出故障。有一次,和平常一样,周桂珍开着晚上7:30的最后一班车,从南白镇往遵义市区赶。在途中,突然公交车无法正常行驶。下车检查后,周桂珍发现原来是后牙包(驱动桥)的齿轮断了,于是她立马呼叫车队中的其他车把乘客转走。周桂珍便与售票员在路边等待救急车的到来。由于修路堵车的缘故,救急车迟迟没能到达事故现场。直到晚上12点,救急车才把周桂珍的故障车拖到单位。

  在市区和南白镇之间往返的人很多。那时,还没有私家车。人们想要长途出行,只能乘坐公交车。据周桂珍回忆,有一次她从南白镇拉了上百人到遵义市区,除了脚的位置能换档以外,驾驶室都站满了人。

  看到现在的公交车实行无人售票,周桂珍很感慨。“现在坐公交车,不投钱觉得很可耻,但之前逃票的人很多,并且觉得很光荣,认为能逃票是一种本事。”

  不过,周桂珍也向记者坦言,那时候人们经济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宽裕,这么做更多是迫于无奈。从遵义到舟水桥一个来回的车费0.28元,基本上已够一家人一天的菜钱。

  1995年,周桂珍到遵义市公交公司保管室当保管员,一直干到2000年3月份退休。

  退休生活丰富而充实

  离开公交车系统后,和很多老年人一样,周桂珍非常喜欢参加各种文娱活动。“这样心身才能得到有效锻炼,也能结交到各行各业的新朋友。业余生活才过得开心,高兴。”

  有一年冬天,在绥阳县举办的辣椒节上,周桂珍等人要进行傣族舞表演。为了更好地展现舞蹈的美,队员们只穿了极为单薄的服装。在有水的舞台上,她们直接坐了下去,整个下半身全部湿透了。直到舞蹈结束,周桂珍等一行人才赶往厕所换上干衣服。

  每个星期五的晚上和星期六的早上,周桂珍都会按时前往汇川区老年大学学习。藏族舞、傣族舞、蒙古族舞等民族舞,周桂珍都能很好地掌握。

  除了舞蹈,唱歌也一直是周桂珍的爱好。

  2012年,周桂珍加入了遵义市山之韵合唱团。据悉,这是遵义市第一支女子合唱团。

  在谢蔷棱团长的带领下,周桂珍等人把《摘菜调》《醉苗乡》《天安门广场》等带出了贵州。在安徽合肥,凭借着《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多声部合唱,合唱团荣获由中国合唱协会主办的红歌比赛金奖。

  经常出去参加表演和比赛,尤其在北京等发达地区,周桂珍看到了差距。因此,周桂珍等人有时前往贵阳参加培训“充电”,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理念,回来之后再向其他学员们教授。

  汇川区老年大学除了常见的合唱班、舞蹈班、太极拳班、民乐班外,还能不能再多增加一些可供老年人学习的东西?这是周桂珍思考的问题。

  2014年,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年人练习形体,周桂珍和另外一个好朋友创办时装班。当时,由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周桂珍便临时担任起了这方面的角色。

  如何挺胸、提臀、收腹、提气,怎么样走一字步才有气质。周桂珍凭借着自己此前在遵义市老年大学的知识积累,给大家上了一个学期时装方面最基本的内容。

  在合唱团里,作为副团长的周桂珍年龄最大。再加之,家里的孙子需要人照料,近年来她参加演出的活动越来越少。

  不过,周桂珍向记者坦言,尽管自己是个电脑盲,但接下来打算去老年大学里报个电脑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