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红色精神滋养,湄潭改革写传奇

  实习记者 金枭枭 记者 李平 石影

  通道会议后,红军转战贵州,占领黎平县城,作出西进黔北的决定,于1935年1月初,在回龙场渡口,中央红军九军团和一军团胜利强渡乌江。1935年1月5日晚,红军兵分两路,直达湄潭县城。

  回顾历史,84年前,红军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铭记历史,84年后,红色“种子”在湄潭花开灿烂。

  金秋时节,记者重走长征路,来到湄潭县,沿红军足迹,寻精神之源。

  敌军闻风丧胆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第一大江,自古就有天险之称,两岸危峰兀立,令人望而生畏。84年过去了,江面看似平静,却暗藏汹涌。据当地村民姚启军描述,在没有修建构皮滩水电站之前,乌江的水流能把陶瓷饭碗碎成两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新生在《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一文中写道:“乌江最大水流速度达每秒钟两米左右”。

  江水湍急,但红军不怕。据王新生文中所写:“1月2日上午,天空阴云密布,下着毛毛细雨,空气湿冷,红军8个勇士跳入冰冷的江中,奋力向对岸游去;1月3日上午9时,第一批三个竹筏载着17个红军战士似离弦的箭,快速向对岸冲去;1月3日上午11时,用竹筏搭建的浮桥连通,红一师渡过乌江。”

  汹涌的乌江被红军征服,驻扎在湄潭县城的敌军吓破了胆,仓皇逃走。1月5日,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并在湄潭天主教堂设立司令部,警戒四川之敌,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

  唤醒群众斗志

  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县城后,严守纪律,爱护群众,立即拉近了与当地百姓的距离。同时,通过深入的政治宣传和组织工作,唤醒了湄潭百姓的革命意识。据湄潭县县志办副主编张宪忠介绍,虽然红军在湄潭不到半月时间,却掀起了全城以及近郊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热情。召开群众会,教唱革命歌曲,揭露反革命的罪恶欺骗,成立“中华苏维埃湄潭抗捐委员会”,举办青干部训练班,组织和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各乡村、场镇掀起革命活动的热潮。据记载,全县主要乡村、场镇,共打土豪47家,分粮食四、五万斤,分食盐约400担,杀肥猪约500头,分其他杂物数万件。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

  “赤化贵州全省!”“创造新的苏区!”这是红九军团留在湄潭县的宣传标语。如今,湄潭县红九军团历史陈列馆,这座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历经岁月的洗礼,青瓦白墙间虽刻出了条条皱纹,然而陈列馆墙上的标语却熠熠生辉,一直在向世人讲述着1935年在湄潭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火热的革命场景。

  红色基因孕育大美“小江南”

  1935年1月19日,红九军团离开湄潭,虽然驻留时间只有短短的14天,却留下了迎难而上、坚韧顽强的革命精神。

  84年来,湄潭人用长征精神勇战贫困。如今,湄潭变了样,先后摘得“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首批全国创新型建设县”等称号,全县百姓在长征精神感召下走在幸福康庄大道上。

  84年来,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激励湄潭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首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到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从名不见经传的山乡县城,到举世瞩目的茶叶会展中心明星城,湄潭正在悄悄地发生巨变。

  84年来,湄潭县千千万万儿女将这种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书写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人生。从全国高考最美女孩肖丽到最美村医雍元书,从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到励志楷模李明勇,长征精神在湄潭这片红色土地上花开遍地,激励人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