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开启土陶之旅 追寻时光印记

  花茂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

  土陶制作技艺

  ■ 记者 向婧

  泡菜坛、油盐罐、水缸、米缸……在不少人的记忆中,这些粗糙的土陶制品,曾经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陶制品受到工业流水线制品冲击。为了传承这项技艺,生活在遵义的传统制陶人开始把土陶制品向艺术品、旅游商品方向发展。

  播州区花茂村

  母先才在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生活了一辈子,一直从事土陶制作,尽管几经波折,但他坚守至今。在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下,经营着一家陶艺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花茂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的陶艺馆、陶艺情景展示区、DIY陶艺体验棚、陶艺品展示厅也随着旅游发展走进人们的视野。土陶这一特色文化开始融入到当地乡村旅游中,让游客到了枫香不仅能观光旅游,还能进作坊参与制作陶器。

  据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茂土陶生产一度呈现出家家有窑、供不应求的场面。虽然时代的进步使得制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地位,但是作为一项技艺,仍有保护的价值。2014年,枫香花茂土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走进花茂,不少游客纷纷被这里传统的陶艺制作所吸引。在当地制陶手艺人的指导下,游客们还可以现场体验一番手工制陶的乐趣。

  正安县正江村

  在正安县安场镇正江村夏家沟一带,世代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土陶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当地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历代以来,制作泥陶在当地传习成俗,每逢农闲时节或节庆之际,人们都要制作各式各样的坛子及酒瓶,以备赶集时出售或祭祀祖先使用。土陶制品包括日常家用坛子、花瓶、酒坛、酒杯、油坛、陶碗、寿枕等。

  随着技艺的传承发展,土陶制作融入了大量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制作的产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吸收了大量地域民族生活器具的形制,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当地的制作技艺在清末民初时达到繁荣鼎盛,成为地方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其制品广泛活跃于集镇市场和民间生产生活中,到了上世纪80年代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土陶制作又一度兴盛,出现了国营泥陶制作加工厂。

  湄潭县窑上村

  湄潭土陶技艺流布地在湄潭南部高台镇和北部西河镇,最具代表性的制陶技艺在高台镇窑上村。

  窑上村的制陶历史悠久,原料白鳝泥储藏于牛场大坝南端,土陶加工作坊则在窑上村寨内,土陶产品主要是各种大小的碗、钵、缸、坛等。销售于湄潭、凤冈、务川、瓮安、德江、沿河、思南等地,直到2000年,土陶都是窑上村的产业支柱。

  从明代到当代,湄潭土陶技术完全靠师傅口传心授。据调查,在湄潭,有丰富经验的老一辈师傅相继去世,而健在的多已年迈,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已经不愿学习这项技术,因此后继乏人。

  土陶技艺是湄潭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是研究湄潭乃至黔北地域文化的重要标本,具有社会历史价值;湄潭土陶技艺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完整地保留了土陶技艺的传统工艺,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值得庆幸的是,高台镇对此项目较为重视,让土陶制作技艺走进校园,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一项活动,让其得以传承。

  桐梓县碗厂村

  桐梓县楚米镇碗厂村在清朝的时候就开始制作和销售土陶制品,有着两百多年的土陶历史,碗厂这个名字也是从此而来。

  因为世代烧制土陶,所以碗厂的村民都有备柴烧火的习惯。村里整齐堆放的一摞摞柴火,就是村民们积攒下来的,现在虽然已经不再作为燃料使用,但他们一直舍不得丢弃,于是就整齐地堆放在沿途,反倒形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路上,游客能看到村民将各种土陶罐子当做饰品装点在花坛中、围墙上。除此之外,碗厂还有一种独特的土陶炊具,用于制作当地的特色美食——罐罐鸡。

  罐罐鸡之所以这么香,是因为选用的食材和烹饪器具都是独一无二的。鸡是当地散养土鸡,而罐罐则是碗厂传下来独特的土瓦罐。

  这种瓦罐内部是有玄机的,它里边预留了有三个孔。烹饪的时候只是把鸡用盐、胡椒等简单腌制,不加水用大火蒸6-7小时,鸡汤是水蒸气通过瓦罐预留的三个孔倒流而成。这样的烹饪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原有的味道,鸡汤非常清亮,味道十分鲜美。

  如果有时间,可以带上家人、朋友到碗厂感受土陶文化,分享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