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感恩好政策 过上好日子 奋进新时代 ——播州区“七个服务一体化”工作法做实搬迁“后半篇文章”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蒋洪飞 通讯员 丁思江


  2015年12月,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用“绣花”功夫做深做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围绕“怎么搬”和“搬出来以后怎么办”两个问题,通过因户施策识别搬迁对象,因地制宜选择安置地点,因人而异解决生计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贵州在创新“六个坚持”“五个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又构建了“五个体系”建设,让贫困户“搬得出”,更能“稳得住、能致富”,走出了一条贵州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

白龙小区安置点  朱小松 摄_副本.jpg

白龙小区安置点  朱小松 摄


  近年来,遵义市播州区积极探索,精准施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七个一”工作法,实现全区3631户14891人搬迁入住新居。

  “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保障”。搬迁是手段,而脱贫才是最终目的。

  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播州区着力党建引领,通过培训、就业、创业、帮扶、产业、教育、医疗“七个服务一体化”工作法,充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找到增收致富路子,帮助搬迁群众卸下“包袱”,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实现从贫困户到市民、工人、商人等角色转变后,搬迁群众人人感恩好政策,过上好日子,奋进新时代。

三合刀靶移民安置点  刘明佐 摄_副本.jpg

三合刀靶移民安置点 刘明佐 摄


  就业解决好 才能“稳得住”

  “稳得住”,最根本的就是要有稳定的就业。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播州区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播州区三合镇刀靶社区移民安置点有131户479人,搬迁群众来自三合马坪、泽头、长丰等村。其中刀靶社区大坡组的搬迁人数就有51户197人。

  走在1100米海拔的山顶上,800多亩成片的李子树迎风招展,弯曲的机耕道环绕在山间,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大坡组村民居住的地方。

  原来的大坡组,山高坡陡,不通公路,村民出行主要靠步行,产业单一,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

  “那时候想吃大米饭,需要马驼着玉米到5公里远的刀靶街上换大米,这一趟就是两三个小时,3袋玉米才能换1袋大米。”提起大坡组的旧貌,杨世明老人仍感叹不已。

  为了让大坡组的村民搬出大山,刀靶社区党支部积极走访,动员大坡组群众整组搬迁。

  2017年6月,大坡组开始搬迁,到当年底,整组村民全部搬出大山,住进新屋。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2018年11月,刀靶社区招商引资引入遵义甲子园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种植青脆李。村民以土地入股,通过“社区+公司+贫困户”的方式,把闲置土地盘活。

  果园产生效益后,按每亩土地3600元的产值估算,村民按25%的比例参与分红,村民一亩土地就可以分到900元。即使遇到果园欠收,村民也能拿到每亩500元的保底分红。

  除了参与分红,还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最多的时候每天有90多人务工,最少的时候也有50多人。每天的工资80到100元。”遵义甲子园绿色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大琴说。

  杨新明是大坡组的搬迁户,今年60多岁了。从去年11月开始在这里务工,每月收入3000元,夫妻两人至今已有两万多元的收入。杨新明说:“都是党的政策好,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很多搬迁群众来说,离开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是难以割舍的,因为那里有成长的点滴和回忆。

  然而对大坡组的村民来说,搬入了新居后,还能到曾经居住的地方来务工,既可以拿工资,家的情感也得到了延续。看着曾经生活的地方发生巨变,他们发自内心的高兴。

  除了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刀靶社区还引进纸箱厂、鞋厂、饰品厂,解决了社区1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搬迁贫困户提供了19个公益性岗位,负责小区卫生服务;正在修建的骨科医院将在今年八月份营业,将吸引30多名社区搬迁群众就业。

鸭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 丁思江 摄_副本.jpg

鸭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 丁思江 摄


  搬迁到哪里 服务就跟到哪里

  走进播州区白龙安置小区,小区内绿树成荫,春意盎然。老人们三五成行,悠闲的散步聊天,呈现出安居乐业、和谐美好的景象。

  白龙小区是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小区毗邻苟江经济开发区、铝加工工业园区、龙泉工业园区,还引入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的就业提供保障。

  小区配套建设了休闲广场、停车场、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

  搬迁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为了更好的解决安置点贫困户的教育问题,播州区将机关幼儿园马桥分园建在了白龙安置小区。

  目前机关幼儿园马桥分园有教师15名,保健医生1名,学生181名,其中安置点的孩子有65名。“老师们都是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

  针对安置点的贫困户入学儿童,中央奖补资金每月600元。教育局每年补贴500元。“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给安置点的小朋友送礼物,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幼儿园的老师何玲说。

  为解决搬迁群众“进城吃葱都要花钱”的难题,播州区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菜园子”工程,按户均0。2亩至0。5亩的标准配备菜地,最大限度帮助搬迁群众减轻家庭开支,增加收入。

  “我家分到三分地,每个季节的菜我都种得有,基本上不用买菜了,吃不完的菜还可以拿到菜市去卖。”从石板镇柑子树村搬到白龙安置小区的胡会美说。

  截至目前,白龙安置小区给289户搬迁对象分配了“菜园子”,共计用地98。828亩。用地由政府集中流转,免费提供三年使用权,三年后由搬迁对象自行选择,愿意继续种可自行流转,不愿种将由政府统一安排使用。

鸭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王正庆 摄_副本.jpg

鸭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王正庆 摄


  家门口开启创业新模式

  位于播州区鸭溪镇的安置小区,共计有 335 户 1410 人。搬迁群众来自鸭溪镇及周边 5 个乡镇。

  为了更好服务搬迁群众,专门成立“幸福党支部”,支部16名党员,分别由鸭溪镇、雷泉社区党员及搬迁户党员组成。

  “我们这个支部,主要围绕‘搬后怎么办’来为贫困户提供服务。”幸福党支部书记张弦说。这些后续服务,包括解决就业、落实社会保障、让搬迁户子女入学、精神文明建设等服务。

  为了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幸福党支部引入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多的时候工人有四、五十人,全为小区贫困户。“家楼下的厂,方便照顾家里,每天可以接送孩子,每个月还可以挣 1000 多元。”来自石板镇金山村的搬迁户黄光琴说。

  除了就近就业的工厂外,这个安置小区内医疗、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小区的贫困户,享受着和集镇其他居民一样的入学、社保等政策待遇。

  为了让搬迁群众“能致富”,鸭溪镇鼓励搬迁群众积极创业,对创业的搬迁户免两年租金,同时免水、电、网络费用,并组织他们免费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行学习考察,学习经营理念和营销手段,帮助群众联系和对接进货渠道。

  走进鸭溪安置点商场的儿童服装店,搬迁户王文娇正忙着整理店内的服装。“今天我就卖了600多块钱,每月几千元的利润。”

  2016年初,王文娇搬入小区,2016年6月,在社区党支部的帮扶下,王文娇经营童装店,还顺利脱了贫。

  脱贫后,王文娇被支部明确为小区妇女代表。“我现在脱贫了,我应该尽我的能力去帮助我的邻居们,把党的好政策及时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大家一起走向富裕。”

  当前,播州区正举全区之力,按照省委决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文章”,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