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遵义 > 正文

返乡喜看新变化|“组组通”铺出产业发展“致富路”

  • 作者:方维军 黄久贵 潘树涛 田菊
  • 编辑:
  • 来源:贵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19-02-18 09:47:03

年味最是故乡浓。新春佳节之际,在外学习工作的贵州籍大学生、农民工等纷纷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在与家人团圆、共度新春的同时,他们也通过自己的所闻所见,切身感受到贵州大地上涌动澎湃的发展新活力,为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倍感欣喜振奋。

贵阳市朱昌镇高寨村,2018年建成组组通道路5公里。该村发挥其白茶、草莓、经果林等特产优势,借力贵阳生态大旅游圈,带动全村近300户群众走上富裕小康路(通讯员 谢富超 摄)

仁怀市长岗镇太阳村:

“组组通”铺出产业发展“致富路”

春节刚过,仁怀市长岗镇太阳村的村民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走在村里,记者放眼望去,一条条“组组通”公路蜿蜒曲折、进寨入户,果树苗木开始吐露嫩芽。田间地头,有的村民们已经开始迎着春风开展春耕备耕。  

返乡过年的村民罗庆杰,看到家乡路通产业旺,开始思考,今年是留在家乡发展还是继续外出务工。  

“没想到这两年家乡的变化这么大,到处都是水泥路,出门很方便,基础条件好了,我正在考虑要不要留下。”罗庆杰说,他出去的时候,家乡路不通,几乎没有产业,老百姓的生活都成困难。  

太阳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靠天吃饭,水源不足一直是这里的显著特征,加上交通闭塞,这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造血功能,属于省级深度贫困村。  

这次回来,罗庆杰从村里得知,近年来,随着“组组通”大决战的打响,新兴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华蜂养殖在这里发展得风生水起。  

据太阳村党支部书记向鹏介绍,道路通畅了,太阳村中华蜂养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蜂蜜在家门口就卖光,乡亲们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甜蜜。目前该村养殖的中华蜂,产值达1000多万元,惠及贫困户300多户。此外,还有乌骨鸡,水果、中药材等产业。  

今天,长岗的山山岔岔间,通组公路就像一条条银带在山间萦绕,看不见的土地下和看得见的土地上,种着黄精、天麻、射干、猕猴桃……数千亩扶贫产业基地,正在石旮旯间生长梦想。  

据悉,“组组通”公路项目启动以来,遵义市克服了干旱、持续降雨、低温凝冻等恶劣天气影响,克服了水泥、砂石材料供应不足的影响,克服了地方配套资金不足、贷款资金到位不及时等诸多困难。目前,全市11566公里“组组通”公路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完成,附属工程正在陆续完善,随着“组组通”的不断延伸,各种产业在广大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翻山越岭的通组公路,既是解决当地群众日常出行的民生路,也是党政连接群众的民心路;既是决胜脱贫攻坚的产业路,也是群众奔向全面小康的致富路。”遵义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

贵安新区岩脚村:

围炉话发展 新年谋新事

2月12日,寒气未尽,年味尚浓。  

贵安新区高峰镇岩脚村村民汤和潮家的炉火烧得正旺,岩脚村驻村第一书记石磊和汤和潮、汤俊杰两位创业致富带头人跟几名返乡过年的村民围着火炉聊着……  

“村里52户贫困户去年脱贫了,但根基不稳,随时有返贫的风险,各位都来支支招。”  

“我的服装厂刚起步,正是需要人的时候,只要大家愿意,可以来我们厂试一试。”  

“这个地方适合种中草药,很多村民也都有种植的意愿,但部分村民的思想还很保守……”  

石磊一直希望那些在外闯荡多年、有见识有想法的村民返乡创业,带动全村共同致富。  

早在2018年春节前,石磊多次走访返乡村民,请他们春节回家过年、共谋发展。就在石磊的那次走访中,在江苏无锡打了20多年工的汤和潮夫妇决定带着这些年在外积累的经验回村创业。去年8月12日,由汤和潮夫妇共同创办的贵州贵安云漫和夏服饰有限公司开业。短短半年的时间,公司生产了2万多件服装,解决了1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  

“厂子从取名、筹备到开业,石书记出了不少力,他真心实意想让村子发展得更好。”汤和潮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鼓励村里的其他能人都回来,大家抱团发展。

汤俊杰对汤和潮的分享深有感触。去年,汤俊杰在石磊的多番劝说下回乡,看到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通了水泥路,路上装了路灯、栽了绿植,印象里的那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岩脚村已经彻底变了模样,并且紧靠村子的北斗湾旅游小镇也已形成规模,他意识到机会来了。  

2018年7月,汤俊杰在村里办起了占地6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同年10月,第一批小龙虾成功出苗并被抢购一空,这给了汤俊杰莫大的信心。  

新的一年,汤俊杰打算在虾塘周边种上绿植,并丰富休闲娱乐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关于发展中草药产业,我建议由村民自行种植,然后由我们合作社来进行统一收购和销售,这样一来就没了后顾之忧。”汤俊杰的建议得到了在座各位的积极响应,并决定元宵节后组织村民前往黔东南进行参观学习。  

石磊一边听着大家的发言,一边想着如何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原来的岩脚村不通水不通路,一穷二白。通过一抓基础设施建设,二抓村干部思想工作,三抓产业发展,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岩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  

“靠外输血不如自己造血。”石磊说,这些成果依托政策扶持,只有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才能给村里带来可持续的发展。“你们大多数人在外闯荡多年,有见识有想法,如果你们能留下来发展,那么我们村肯定会大有前途。”   

“我不走了。”听了大家的一席话,33岁的汤和光当即决定留下来。

撰文:方维军 黄久贵 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潘树涛 田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