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沿河县 > 正文

沿河“医改+健康扶贫”模式 倾力织就百姓健康网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刚


  过去看病往外走,如今就在家门口;昔日病人找医生,如今医生找上门;以前一人生病拖垮全家,如今贫困群众看病不花钱……剧情反转的背后,得益于沿河自治县积极探索"医改+健康扶贫"模式,让万千群众看病就医有了更多获得感。


卫生健康政策及其健康知识以进村入户、院坝会、义诊活动等方式宣传到位,深入人心。图为县卫健干部到帮扶村开展卫生健康资料、扫黑除恶资料发放,杨雪摄.jpg

县卫健干部到帮扶村开展卫生健康资料、扫黑除恶资料发放,杨雪摄


  作为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沿河自治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如何让群众在脱贫致富小康路上健康前行?该县积极探索“医改+健康扶贫”模式,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在2017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沿河自治县医改工作,取得了全省并列第一的好成绩,获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级奖励补助资金71.70万元。


  优资源:“医共体”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轮驱动


  “镇里就能看上专家号,何必往县里跑。”4月3日,正在沿河县人民医院官舟分院给孩子常规体检的冉霞钗说,以前一不舒服,就往县医院跑,花钱花精力不说,关键是耽误治病。

  冉霞钗不知道的是,在镇医院能看上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号,是两院建立起了紧密型医共体关系,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有效提升乡镇医疗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

  2018年以来,由县人民医院牵头,县直医疗机构与各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或松散型医联体,实现双向转诊、下派专家常驻指导、上挂学习进修等同质化管理。同时,乡镇卫生院也对村级卫生室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

  目前,县人民医院“三甲”正创建中,县民族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正有序推进,全县乡镇卫生院已完成标准化建设,18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已完成。

  县、乡、村三级互动连线,医疗资源上下贯通、逐级下沉,织就一张紧密医疗健康网。

  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健康,该县探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以县级专家+卫生院医生+乡村医生+公卫人员+执业护士等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开展上门健康服务。目前,对贫困人口、4类慢性病患者实现了100%签约,并进行了服务。


  引人才:“硬核”政策和真金白银双管齐下


  2月19日,一位64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在县人民医院接受肺癌化疗,这也是该院首次开展肿瘤化疗。

  “千方百计为患者带来便利。”沿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剑波说,以往遇到这种病,患者只得往县外跑,现在县医院就能治了。

  为了让群众就医之路更短、更便利,该县不断增强县域医疗机构硬软实力。为了吸引医疗卫生人才,该县出台引进人才奖励政策,拿出真金白银,给岗位,给待遇,优化薪酬结构,激发医改内生动力,人才吸引到培育、用活留住,县域医疗软实力得以快速增强。

  仅2018年,该县引进、招录卫生人才166人。目前,全县医疗卫生人员2158人,其中,拥有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01人、中级职称132人。


  多重保障:“三医联动”让贫困群众看病无忧


  “真是不敢想,没花一分钱,帮病给治好了。”淇滩镇新型村徐家组贫困户徐世明感叹。74岁高龄的徐世明,患胸膜炎多年,去年经过住院治疗,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整合部门资源,建立起“基本医疗补偿+大病保险补偿+民政、计生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非医疗费用救助”多重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全面落实贫困群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报销等方式,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得到及时医治和救助,不因生病致贫、返贫。

  去年,该县补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者30170人次,产生医疗总费用达11611.6万元。其中,大病专项救治108人,补偿246.64万元,实际补偿比达100%;50个深度贫困村及其13个易地返贫搬迁安置点卫生室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县159所农村中小学已全部完成医务室建设,并配备兼职校医211名。

  今年,该县以聚焦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三级综合医院等三个聚集创建,持续加大健康扶贫力度,以精准健康扶贫助推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