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沿河县 > 正文

龚清大:养殖敲开致富门

  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记者来到沿河自治县夹石镇闵子溪村采访养殖大户龚清大。该村一栋栋白色砖房伫立在田间,错落有致,宁静优雅,偶有几声鸡鸣在耳边响起,如同世外桃源。不一会并到了龚清大的养殖场,看见一头头黄牛正在“就餐”,龚清大则在一旁为它们“添饭”,一幅乡村生活画卷映入眼帘。


潜心学习养殖知识


  今年47岁的龚清大,是该村的养殖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也是白岩洞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的一生都与养殖有着不可解的渊源。


  龚清大在家排行老四,三个姐姐都很照顾他,但他却比同龄人懂事。他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家庭兄弟姊妹多,经济负担重,便将读书学习的机会主动让给了弟弟妹妹,他自己则跟着在兽医站工作的父亲学习兽医技术。


  有一次,他正在配药,村里农户来到兽医站,请他父亲去医治家里的生猪。他父亲拿上医用品,叫龚清大跟着去。这是龚清大第一次被父亲叫上,一起去医治生猪。到了农户家,他父亲看了看生病的生猪,诊断为常见的肺病。父亲配好了药,将针管递给龚清大,叫他给生猪打针。龚清大顿时哆嗦起来,担心自己的技术不够精,医不好农户的猪。他父亲则在一旁,不断鼓励他。于是他一步一步向卧在角落呻吟的猪走去,猛的一下将针头对准猪的臀部扎下去,第一次完成了给牲畜打针,现在回想起来仍让他记忆犹新。


  第一次给猪打针的经历,让龚清大开始深入学习兽医技术。学习期间,龚清大意识到,要让牲畜、家禽不生病重在预防,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牲畜、家禽的发病率。龚清大通过书本以及当地有名的养殖户学习养殖技术,为他后来发展养殖提供了技术保障。


赢得人生第一桶金


  1997年,他外出打工,没有选择在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作,而是进了广东番禹养殖场。在此期间,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兽医医疗知识,确保了生猪的存活率。加之他勤勤恳恳,为人本分,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得到了老板的充分信任。


  1999年3月,番禹养殖场的猪得了5号病,即猪养殖户常说的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当时猪场老板十分着急,并请来了当地的兽医给生猪注射药液。但龚清大建议,将药和饲料混合后,放在猪的口边,让猪自己吃,减少猪的行动。他的建议得到老板的采纳,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照料,生猪全部好转,减少了老板的损失。为此,龚清大得到了信任和肯定,整个猪场并由他管理。


  3年后,该场老板因发展方向转型,并将养殖场送给龚清大经营。龚清大于是购买了近100头生猪,开始踏上了自己真正的养殖路。期间,他便一心扑在生猪喂养上,定期做好生猪的病变预防工作,致使他养殖的生猪生长顺利,损失小,每年收入10多万元。后来,随着父母年龄逐渐增大,想到回家发展可以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照顾父母,时刻享受家的温暖。


返乡创业带动增收


  2003年,他携带在外务工的积蓄返回家乡,通过对市场进行调研,得知养殖生猪不愁销售,是一条可持续的致富路,同时还可以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共同养殖。他与家人商量后,于是开始建厂房、购生猪。他从最初养殖10多头生猪发展到了后来的200多头,本以为可以赚得钵满盆满。但在2016年,他养殖的200多头生猪染上了蓝耳病,最后生存下来的只有20多头,损失惨重。


  失败是成功之母。就在他极度沮丧的时刻,一直不支持他发展养殖业的家人,不愿意看到他整天愁眉不展,并帮助他在银行贷了8万元作为再次创业资金。此时,他已经改变了养殖方向,改养黄牛。因为他认为黄牛发病率低,养殖黄牛的风险小。


  两年时间,他从最初的20多头牛发展到了60头,预计这批牛出栏后产值可达60万元。“现在规模不大,正在扩建厂房,争取明年养100头以上”他信心满满地说到。

  为了节约养殖成本,龚清大在家里建起了小酒厂,做起了烤酒业,每年收取玉米烤酒,产值有10多万元。而酒糟则是黄牛 “饭食”中的“配菜”。他这样发展养殖业,不仅能有效利用资源,还能提高牛肉的口感。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虽然周期长,但牛肉的品质高,每年可收入60多万元。


  龚清大介绍,他的养殖项目总投资7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0万元,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让村里的贫困户入股养殖场,带动贫困户增收。


  今年,他的养殖场共带动了全村101户466人,每年每户入股分红可领取331元的分红资金。今后规模扩大见成效后,村里的入股贫困户,可按照入股资金35%的比例分利润。


  “明年,我将把合作社的牛分给贫困户饲养,每户分5头,每头牛每月给养殖户200元工钱,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实现合作社和贫困户双赢”龚清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