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沿河县 > 正文

从26.98%到7.1%——看沿河红岩村华丽蜕变

   “2014年,脱贫26户128人。”
  “2015年,脱贫48户185人。”
  “2016年,脱贫25户88人。”
  “2017年,脱贫6户24人。”
  这一组数据,体现了沿河自治县思渠镇红岩村这四年来的变化。截至2017年,累计脱贫105户524人,贫困发生率从26.98%降到了7.1%。2018年,拟计划脱贫23户107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2.1%,实现整村出列目标。


红岩村一角.JPG

红岩村一角


  红岩村位于思渠镇西部,总人口共565户2138人。2014年识别贫困人口143户577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52人。曾经的红岩村,交通落后、位置偏远、出行不便、基础设施和群众思想都相对滞后,以传统经济作物为主,产业发展更无从说起。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红岩村不再是以前的模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通了,自来水有了,产业兴了,群众思想觉悟高了……


  “行路”之变迁--从泥泞小路到硬化公路


  红岩村距离镇政府虽说只有18公里,但开车也得近40分钟。11月22日,笔者坐车由思渠镇上出发前往红岩村。
  “现在路通了真是太好了,以前我们赶场要走4个小时才能到,来回要经过泥杆坡、青杠坡、叉塘坡、印江坡等8个坡,一下雨路上泥泞得根本没法走,尤其是冬天下雪落凝封山,至少等个多月雪化了才能下山,经常要两三个月或半年才去赶一次场呢。”红岩村65岁的谢天汉对笔者说。
  “出门就上坡,一上就到天(顶),一下就到河。”往昔行路难的景象,已75岁高龄的谢朝贵至今记忆犹新。谢朝贵告诉笔者,即便是到2004修通了毛路,道路没硬化之前,红岩村的村民如果步行下山,就是青壮年人走得快一些,一个来回少说也得四五个钟头。
  这样的景象,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红岩村全面开展道路硬化、环境治理、四改一化等工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条宽敞的水泥硬化路在山间盘旋,直通各组,打通了群众脱贫的第一道关口,一条条硬化的联户路将户与户之间连接在一起,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就算晚上或雨天走在路上,群众也再不担心路滑摔跤。
  如今,红岩村已实现十个村民组通组公路全覆盖,2018年,红岩村还完成4.7公里的通组断头路路面平整,正在实施路面硬化;完成了八组、十组共2公里的产业路开挖。同时,该村占地1.5亩,集图书室、会议室、篮球场、农村戏剧舞台、文化宣传栏和村休闲运动场所等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也即将完工。
  “与以前相比,村里现在真是大变样了,尤其是道路硬化之后,做什么都方便了!”谢朝贵开心地说。


  “饮水”之变迁--从露天井水到安全饮水


  “你看,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哗地流到水缸里,现在我们喝上了纯净透明、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再也不用自己挑水喝了。”在红岩村七组,正在烧水的谢天政告诉笔者,由于自己家住的位置较高,以前一直是挑水喝,卫生状况也不能保证。去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造后,今年又家家安上了自来水管,全村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自来水喝起来有甜甜的味道。”谢天政高兴地说。
  由于红岩村背靠大山,十个村民组大多居住于半山腰,人畜饮水很少存在缺水的情况。据谢朝贵老人介绍,以前村里吃水,是由几户相邻的村民结伴组织在离家不远处修建露天简易水池,再用硬桶背回家里,后来条件稍微好点了就各自买了水管引水。但由于是露天的,有时候山上的牛羊会跑到水池里喝水,遇到下雨天,山坡上的泥石也会被冲到水池里,如果是遇到干旱,部分村民还存在缺水问题。
  村支书夏明定介绍,2017年,县水务局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全村10个村民组修建了9个分别30m³和50m³的水池和总管,今年,在驻村工作组的争取下,县水务局按照每户40米的标准又投入31万元用于红岩村入户水管的安装,目前,部分村组已安装使用,预计本月全面安装结束,将彻底改善全村565户2138人的吃水问题。
  驻村第一书记赵金海告诉笔者,鉴于山区气温偏低,水管容易被冻的实际,在此次水管安装过程中,他们还专门实行在地下安装的方式,解决了冬季水管防冻的问题,以保证村民的正常用水。
  “为便于管理,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每组成立管水协会,管理和监督群众用水问题,现在红岩村也和城里人一样,也可以吃上安全水、用上放心水了。”赵金海介绍说。


  “住房”之变迁--从斑驳危房到红墙新居


  长期以来,由于受疾病和残疾等实际情况影响,红岩村部分村民房屋年久失修,普遍存在房屋老旧、窗户漏风、墙皮脱落等问题,居住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失修破损的房屋俨然成为贫困户家庭的“标签”。
  九组贫困户宋代宝家的原住房屋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78岁的宋代宝因患脑血管堵塞已丧失劳动力多年,其子女也因家庭负担重导致生活困难,是一户无能力建维修房屋的贫困户,亟待解决住房安稳问题。
  被列入危房改造对象后,红岩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快速为宋代宝家展开危房改造,于2018年4月开始维修,9月‘四改一化’完毕后,让宋代宝一家高高兴兴住上了新家。
  居住条件的改善,激发了宋代宝一家脱贫的激情和雄心壮志,一家4个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家庭每月有上万元的务工收入,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二组孤寡老人谢翠梅房屋破损严重,驻村工作组将她的房屋进行改造“换新”后,这位70多岁的老人焕发出了青春般的活力,不仅把房屋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参与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这么好的扶贫政策,还不积极参与村里的工作,就再说不过去了……”在马路上打扫卫生的谢翠梅开心地说道。
  今年来,红岩村对全村危房进行全面摸底,对符合危改的危房实行应改尽改,实现了群众安全住房全覆盖。"光是今年就完成了42户危改和28户'四改一化'。"赵金海在陪同笔者进村入户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种植”之变迁--从传统作物到特色产业


  红岩村地广人稀,山坡多,土地零散,且因村里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土地撂荒,再之因交通不便,导致该村根基薄弱。
  今年以来,借全县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的东风,红岩村审时度势拟定了“发展特色种植业,打造科技农业”的发展目标。成立金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引进贵安新区金钱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震联银杏药业有限公司、贵州一河千山农业有限公司,采取“民心党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订单”和保底分红、股份分红的模式,发展空心李100亩、银杏400亩、魔芋150亩、猕猴桃240亩。
  日前,在红岩村魔芋产业基地里,尽管天气寒冷,十多个人却在地里干得热火朝天,一个个魔芋从地里被挖出来,等待着装车运走。
  “基地来了以后,我就一直在这里打工,从种魔芋、割草、施肥到现在采挖,我差不多有一万多的收入了,比务农划算多了”。今年60岁的谢天生脸上洋溢着喜悦笑容。
  谢天生对笔者说,“虽然我挣的钱不多,但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稳定,能在家门口打工,增加了经济收入,又照顾家庭,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
  “今年魔芋价格3.5元一斤,预计可以出售近20多万斤商品魔芋,利润近50万元……”在魔芋基地里,贵安新区金钱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员付忠海指着刚挖出来的魔芋喜不自胜。
  付忠海告诉笔者,从今年3月开始,公司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种植魔芋150亩,目前已带动40余户群众增收。下一步,公司将引导群众参与魔芋产业发展,进一步让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有专业合作社和实力企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红岩村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正朝着脱贫致富道路疾步迈进。
  如今,红岩村的环境变美了,大面积种植的空心李、银杏等已形成规模,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不少村民家里还有了私家车,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正一步步完成着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