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万山区 > 正文

万山区: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朱梦怡 周婷


  2019年以来,万山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主导,因地制宜,选准选好农业产业,持继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微信图片_20190711162417.jpg


  选准选好优势产业。万山区严格按照“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定位,依托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雨水充沛、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等区位优势,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选择了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中药材、生猪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建成大棚蔬菜基地57个1.48万亩,覆盖43个村,形成了“乡乡有大棚园区、村村有蔬菜产业、贫困户户户有利益联结”的产业新格局;建成香菇、木耳、竹荪、平菇等食用菌5500万袋;建成茶店车厘子、下溪高山刺葡萄、黄道香柚等精品水果5万余亩;建成铁皮石斛、天麻、杜仲、金银花等中药材1万余亩;建成温氏集团、铁骑力士、武陵农牧出栏16万头生猪养殖业。


微信图片_20190711162427.jpg


  扶大扶强龙头企业。在大棚蔬菜方面,万山区从山东寿光引进九丰农业公司,投资5亿元打造现代化的九丰农业博览园,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15天,从开工到第一批蔬菜产品上市仅3个月,仅用18个月打造出了国家4A级农业博览园,建设成了全国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单体智能观光大棚。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将高效大棚蔬菜作为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依托九丰农业大棚蔬菜的繁种技术、种植模式、管理理念等优势,全面推广高效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在11个乡镇(街道)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57个,面积1.2万余亩,覆盖43个村,带动5160户贫困户1.82万人脱贫致富。在食用菌方面,万山区坚持“强龙头、扩规模、创品牌、带农户”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了谢桥街道—高楼坪乡—敖寨乡—黄道乡食用菌产业带,并以敖寨乡为核心,不断壮大食用菌种植规模,扩大辐射带动面。2018年发展食用菌5000万棒,主要品种有香菇、木耳、竹荪、平菇等,实现鲜菇产量3.8万吨,产值3.5亿元,食用菌产业带动贫困户0.3万人增收脱贫。目前全区有食用菌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4家。




  创造创优品牌。在农业产业革命过程中,万山区重点打造了独有的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上练好内功。一是农业经营组织不断壮大。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做好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评估和监测工作,全区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市级17家、区级58家),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40多家,专业合作社509家,家庭农场95家,农户个人经营主体118家,无公害产地证书24家,认证面积共为15万多亩(其中蔬菜认证面积为59612.5 亩,水果认证面积为41526.5亩,食用菌认证面积为8135亩,油料作物认证面积为44767.5亩);二是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打造。成功打造跑山牛、刘静竹荪、德元豆豉、绿壳鸡蛋、千佛手茶叶等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优质品牌,为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加强宣传推介。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展示展销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年共组织跑山牛、刘静竹荪、德元豆豉、刘姐薯片、千佛手茶叶等农特产品企业参加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介会等11次。


微信图片_20190711162446.jpg


  创新组织模式。万山区在探索农业产业革命中形成了敖寨乡中华山村“622”典型模式,即:将产业发展项目年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20%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运行成本和管理人员的报酬,形成了农户受益、合作社正向激励和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利益分配机制。《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党支部脱贫攻坚案例》入选全国党员教材案例,“622”模式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该分配模式发源地图片被列于国家博物馆。实行“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带动模式,由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合作投资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产业基地,组建生产销售公司,带动农户或贫困户以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土地等入股变股东,实现市场化运作、合作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让现代农业的良好经济效益输送到全区贫困群众手中。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等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稳固的利益链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