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石阡县 > 正文

“笔杆子”到第一书记的华丽转身 ——记石阡县坪地场乡覃家营村第一书记游雨

  从很迷茫到华丽转身


  游雨与这个小山村接下了不解之缘。

  从一名新闻记者成为村第一书记,当时他很迷茫。


21e6894f4711cc5d9ebb07d674d6710.jpg

如今美丽的覃家营村


  群山环抱的覃家营村距离县政府20公里、距离坪地场乡政府3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有348户1378人,其中贫困户113户477人,现脱贫100户443人,未脱贫户13户34人,全村占地1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9.25亩。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养殖、传统农作物种植,为2017年出列的贫困村。这里的村民勤劳简朴,民风朴实,热情好客,团结友善,勤耕善读。

  2017年9月,天高云淡。游雨暂别石阡县广播电视台记者岗位,放下笔和摄像机,他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开展……经过几个晚上的思考,他梳理出:牢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从“一宣五帮”和“五员”入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带领村支“两委”撸起袖子一起干。


79602a01a898f7b66b618b485f814ba.jpg

共同商讨


  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为尽快转变角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游雨第一时间组织村支“两委”班子召开工作会议,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况,随后与村干部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了解掌握贫困群众的诉求和意愿,充分征求党员群众和致富能手对家乡发展的建议。经过走访,群众之间的距离悄然拉近距离,发展思路也愈加清晰。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终于在覃家营村变成了现实。一年来,完成了5.6公里组组通,全村实现组组互通,完全解决了村民祖祖辈辈以来的出行难。一个交通落后的小山村,几个月之间变成“六环之村”,覃家营村已经实现了组组互通,从航拍的图片上看,四通八达的公路呈现的是“六环”,经常有临近村民驾驶车辆在村里迷路的事发生。谁想到在半年之前,因为公路未硬化,村民们不得不“晴天穿高筒水胶鞋”。

  一个滴水贵如油的小山村,如今终于不喊渴了!在游雨的带动下,利用扶贫项目资金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目前3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涉及全村7个村民小组,解决了全村1378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

  如何让村民“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2018年,该村危房改造13户,“三改一维一化”全面完成。

  同时,游雨把全村闲散土地流转出来发展蔬菜产业,拓宽群众脱贫增收路子。2017年,全村流转土地100亩,随后种上了花菜、菠菜,因为品种单一,当年收效甚微,一腔热忱换来一盆冷水!2018年,土地依旧,游雨调整了方向,针对季节的变化种莲花白、豇豆、黄瓜、付瓜等,10多个品种轮番在土地里郁郁葱葱,使得该村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上市,且供不应求。当年,合作社集体经济从0元达到了20万元,产业联接贫困户113户,分红29945元。同时解决了本村10余名村民就业。

  在田间地头,“笔杆子”同样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行路难到四通八达


  “下雨难行路已成历史,出门不问天即入坦途”。

  这幅对联是覃家营村公路的真实写照。


71115bc95e0b7a57f51d886a5520152.jpg

监督现场


  看着公路通往自家门口,村民景登由心情格外激动。“我们盼望十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说,近年来,村里的水、电、路、讯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以前路不通寨子,无法进行房屋修建,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如今路到家门口。村民景登乔说,“由于当时公路不通,我才把房子建到公路边,要是当时公路通了,就不会了。”他还说:“公路通了,还对修屋建房减少不少成本。”80多岁的村民孙金龙高兴地说:“二十多年以前他们修路不容易,要自己去挖。那个时候能挖通一条路就非常不错了。想都想不到如今实现家家户户通硬化路,走路都不打湿鞋子。”“因为交通不便,给种植带来较高的成本。如今道路修通,减少了种植、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村党支部书记覃亮高兴地说。

  过去,覃家营村群众“晴天穿高筒水胶鞋”是标配,而今公路组组户户互通、四通八达,被喻为“六环之村”。


c1b52c1610d0ff1ca13abdb88662ef2.jpg

修路现场


  时光回到2018年腊月,在覃家营村“组组通”施工现场,挖掘机争分夺秒的开动着,工人们分工合作,搅拌混凝土,运送砂石,匀平水泥浆,平整路面,机器轰鸣,车来人往,繁忙而有序。同时,这些工人大多数都是来自当地的村民,村民通过在这里务工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趁着还有近20天过年了,我们抓紧时间把剩余的一公里公路挖通。”游雨在帮助清理砂石,忙得满头大汗。不远处,几条刚建成的公路交错互通,放眼望去,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在田野间,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零起步到支撑产业


  覃家营村没有集体经济,曾经让游雨操碎了心。


d45d88799e55b9a7fadd2c4920f4ea0.jpg

观察蔬菜长势



  刚开始计划发展蔬菜产业,游雨和村民一样,心里都没有底:“蔬菜季节性强,要是成熟了销不掉、销不完,那损失可不小。”

  为找销路,游雨使出了浑身解数,找党建帮扶村的县电视台免费在电视、微信、网站等平台上打广告,找农牧科技局派来的驻村干部在提供技术时还到处对接市场。

  如今,该村的蔬菜找到了两个最大的买家。一是成功进入县城学校营养餐计划,另外还和县农贸市场的两家蔬菜批发商成功合作。


6e4683eb5ab8d7f83535db89356344e.jpg

观看农作物长势


  覃家营村蔬菜基地种植的莲花白、豇豆、辣椒等已陆续成熟,绿油油的莲花白和豇豆长势喜人。游雨正组织十多名村民采摘辣椒、瓠瓜。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悦。

  突然,游雨的电话响起。“喂,今天下午帮我送500斤辣椒和200斤瓠瓜到店里。”挂了电话,他笑着说,这是一天中接到的第5个送货电话。

  “种少了、种少了……”看到产品俏销,供不应求,游雨心里一直在嘀咕,并计划下一步将根据买家需求适当扩大面积增加产量。

  去年以来,覃家营村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把全村闲散土地流转出来,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路子。每天都有附近的10多名村民劳动,每天都能采摘2000余斤新鲜的莲花白和300斤豇豆运送县城批发销售,由于蔬菜新鲜,莲花白和豇豆销路不愁,市场价格也很好,合作社一天下来有2000多元的收入。


28fda24e39de106ef365f3b68e8e83c.jpg

帮忙采摘辣椒


  覃家营村紧紧围绕产业扶贫的要求部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上市且供不应求,合作社集体经济规模达到20万元,为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产业支撑。


   从一人抱禾到众人拾柴


  在游雨的争取下,他的“婆家”--石阡县电视台干部职工不但经常深入到覃家营村进行走访调研、慰问,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购置电脑、打印机等设备赠送给覃家营村使用;为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县电视台为村里购置了两套沙发;为了让100余亩蔬菜能更快打开市场销路,县电视台在石阡电视、石阡人民广播电台、石阡新闻网站、微石阡等新闻平台为村里的蔬菜进行免费宣传,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路子。


de267a406130f9c317c498e8b25b2b8.jpg

和村民一起做事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覃家营村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老人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很少,通过手机获取国家政策信息的不多,游雨争取“婆家”给覃家营村安装了一套调频广播,覆盖全村10个村民组,实现了组组通广播,让党的声音传递到全村的大部分角落。

  该村石墙坳村民组村民崔绍江一天分别向覃家营村脱贫攻坚队、石阡县公安局坪地场派出所、石阡县拘留所送去了共3面锦旗。这是一名村民为感谢脱贫攻坚队的帮扶和感谢相关部门帮教的真情表达。

  在不久前,省内外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了覃家营村一老一小为覃家营村攻坚队写感谢信的报道。“一老”是覃家营村棕树田组62岁的村民覃勇,他用4页作业本写的“百姓有感”内容虽然才700余字,但字里行间却表达了一名村民眼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对倾情帮扶的诚挚谢意。“一小”是指就读于石阡县精准扶贫班高一(1)班的陈显露,她家住覃家营村柜木林村民组,信中表达了对党的政策和帮扶干部的由衷感谢。


40dda00b3e9e1566269554b8c22f0fb.jpg

帮助村民晒粮食



  从一个人到众人拾柴。在覃家营村攻坚队,年过50的覃智焕为了给村里节省开支,冒着风险爬电杆安装高音喇叭;攻坚队员张忠华拿出2000元给贫困户建猪圈;村副支书覃礼世为了销售村合作社蔬菜,他自己花5万多元购买了小货车等等。正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换来了村容村貌的改变和村民喜上眉梢。

  依托铜仁学院是自己母校,游雨邀请该院美术专业学生前来参与村文化墙建设,绘画内容融入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游雨坦言:我们村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村干部缺少学习,产业发展滞后等。目前由于村集体经济刚刚开始,没有多余的结余发展更多更好的产业,所以导致群众致富发展经济缓慢。下一步,游雨有着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加大群众宣传教育工作,加大产业发展宣传,发动群众种养殖,提高经济作物,积极为群众寻找产业致富门路。

  在电视台,游雨是一名出色的记者,每年在市、省、国家级新闻平台发稿都在100篇以上,在脱贫攻坚一线,他说他一样在力争上游。

  游雨吃住在村很少回家,一年多来,他说他最歉疚的是对不起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自从当上第一书记以来,游雨喜欢上了一首经典老歌--《我的未来不是梦》。他相信,覃家营村的未来不是梦。


  评语:

  从一名新闻记者成为村第一书记,“笔杆子”实现了华丽转身。

  怀着对人民最深厚的爱和情,石阡县坪地场乡覃家营村第一书记游雨心怀梦想、奋力追梦,他脚沾泥土、心聚真情。他的付出让一个水贵如油的小山村如今终于不喊渴;让村民们告别了“晴天穿高筒水胶鞋”的历史;让村合作社集体经济从0元达到了20万元,产业联接贫困户113户;让村民“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让全村10个村民组实现了组组通广播,让党的声音传递到全村的大部分角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石阡县电视台,游雨是一名出色的记者,每年在市、省、国家级新闻平台发稿都在100篇以上,在脱贫攻坚一线,一样在力争上游……游雨用行动带动着人、感染着人,自觉把对党的忠贞信仰渗入骨髓、融入血液,把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的情怀深深根植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