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思南县 > 正文

聚集发展要素 聚力产业扶贫 ——思南县三道水乡深耕产业革命“八要素”推动产业发展提速观察

文/王青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文叶飞


  地处风光旖旎的乌江河畔的思南县三道水土家族苗族乡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经济根基肤浅,文化底蕴薄弱,过去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思南的小西藏。

  按照省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阳春3月的一个傍晚,记者在三道水乡周寨村陈薯生产公司园区里采访发现,来自铜仁市及县、乡的驻村工作队10多位干部正在从一辆大卡车上卸下一袋袋红薯,脸上挂满了汗滴,忍着肚子干活的他们尽管盒饭已送达,但他们却坚持说要干完活路之后再吃。


1—思南县委常委、县委党校校长、组织部长、统战部长符毅到三道水乡调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供图:思南县委组织部).JPG

思南县委常委、县委党校校长、组织部长、统战部长符毅到三道水乡调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这一切,来到厂里等待领取种子的几个村寨的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脸上写满了感动。

  三道水乡党委书记罗福乾告诉记者,近年来,三道水乡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产业选择、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上下苦功,全力打好四场硬仗,特别是产业扶贫硬仗,实现集体经济壮大、群众持续增收、企业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乡共计调整玉米种植面积4011亩,集中发展红薯2000亩、辣椒3000亩、蔬菜2326亩、花椒1910.3亩。2018年,全乡人均年收入8860元,带动291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3——思南县三道水乡永兴村村民在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务工劳作(供图:思南县委组织部).JPG

思南县三道水乡永兴村村民在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务工劳作


  优化产业布局,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产业选择,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成败与否。结合以往发展产业的经验,三道水乡选择传统红薯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配套产业,落实其他扶贫产业,着力破解扶贫产业规模小、品种杂等问题。

  培育主导产业。高标准规划红薯产业种植基地和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引导6个村(社区)种植高产量高淀粉红薯2000亩,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街道)发展红薯种植3000亩。

  壮大扶贫产业。多举措扶持贫困户种植红薯、辣椒、蔬菜等扶贫产业,累计种植红益二号辣椒1500亩,二荆条辣椒1500亩,青花椒1910。3亩,发展蔬菜大棚368个。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公司负责统一育苗、统一指导、统一销售,帮助农户发展好致富产业。

  发展配套产业。组建思南县鸿山河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购进山地拖拉机4台、旋耕机3台等农机设备。按照120元/亩进行翻土、收割作业,大大减少产业发展劳动成本,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等瓶颈。新建三道水乡辣椒烘干厂,今年以来累计收购辣椒600多万斤,烘干包装后统一外销。


7——思南县三道水乡发动群众集中发展红薯产业(供图:思南县委组织部).jpg

思南县三道水乡发动群众集中发展红薯产业



  筹措创业资金,解决“钱哪来”的问题


  贫困山区发展产业,起步资金、管护资金是个大难题。三道水乡通过外引、内培,以及对接上级扶贫产业匹配资金,多种渠道引资,一个龙头放水,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起步慢等问题。

  外引龙头企业。引入贵州省龙山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成日生产5吨红薯粉的加工厂1座,建设红薯高产高淀粉示范基地1000亩和存栏1000头生猪养殖场1座。引进思南华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建成蔬菜产业示范区1个和带动区6个。

  内培优势合作社。全面推行“村社合一”发展模式,18个村(社区)“两委”领办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贫困群众全部吸纳进来,推动集体经济实体化发展。永兴村集体合作社投入资金40余万元建成辣椒示范基地400亩,邓家坡集体合作社投入资金50万元建成连片蔬菜大棚基地9003㎡。引导和鼓励20名致富能人、养殖大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发展致富。双河村种植大户张羽高带动群众发展柑橘产业300亩,人均增收2000元。

  争取各类扶贫资金。近年来,累计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6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以及江苏常熟东西部协作资金299.6万元,用于全乡扶贫产业的提档升级。


思南县三道水乡党委书记罗福乾实地了解红薯培育情况.jpg

思南县三道水乡党委书记罗福乾实地了解红薯培育情况


  突出党建引领,解决“谁带头”的问题


  群雁高飞头雁领。产业扶贫,首要破解村级发挥“主心骨”的问题。三道水乡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展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春晖使者反哺家乡支持建设的作用,着力破解带动主体不明确、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党支部统筹引领。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强基固本三年攻坚行动和干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推动支部标准化建设,将村级阵地打造成贴近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主战场。全乡18个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借力“人才+基地+经营主体+”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开展驻村帮扶干部、村干部、致富能人等专题培训班12期2000余人次。

  党员示范带头。结合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和“夏秋攻势”,创新“党员活动日”开展形式,广大党员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开展政策宣传、技术培训,重塑党群鱼水关系、血肉关系。12名党员率先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干劲和热情。邓家坡村党员白朝顺带领困难群众领办村集体合作社蔬菜大棚基地,大棚西瓜产值达20多万元,蔬菜产值预计达10多万元。川坪村党支部副支书袁华带领3名困难党员承包蔬菜大棚12个,种植反季节辣椒,产值达6万多元。

  春晖使者反哺家乡。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4名春晖使者返乡投资兴业,把春晖人士在人力、财力、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聚集到农村,支持家乡建设。截止目前,全乡18个村(社区)全部组建成立“春晖社”。比如,周寨村春晖使者张诚先后出资300万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万元修建水泥路1.5公里,设立“张诚奖学金”,发放60岁以上老人慰问金40万余元。新民村春晖使者杨飞投资50万元兴办思南县三道水乡飞杰玩具厂,带动52名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2——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红薯粉加工厂正常投产.jpg

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红薯粉加工厂正常投产


  扩宽销售渠道,解决“怎么卖”的问题


  卖得怎么样,影响着产业发展收益怎么样。三道水乡运用“专班思维”,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无缝对接市场需求,拓宽销售路径,卖出好名、卖出好价钱,着力破解产品没人卖、销路窄等问题。

  组建产业专班。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乡长为双组长,各村下派领导为副组长,各村扶贫工作队人员为成员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每项产业设立一个专班,由1名班子成员负责指导和联系,通过跑市场、抓销售,稳定原有销路,开拓新兴销路。

  打造地方品牌。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坚持绿色无公害种植,优选种植具备品质优势、品牌基础、市场前景、扩产条件的豫薯、二荆条辣椒和青花椒,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通过网络宣传、展览会等方式,强化产品对外宣传和品牌包装,采取多途径走进消费者视野。截至目前,三道水陈薯品牌通过专利认定,干辣椒品牌已通过绿色认定。

  紧盯三大市场。针对省内、省外和网络市场中不同的消费群体,采取对应销售措施。和重庆、湖南、贵阳以及周边区县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每学期向全县3家蔬菜配送中心提供蔬菜200多吨,订单配送辣椒至四川、重庆一带。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将农特产品远销江浙一带。与多彩贵州集团合作,将红薯粉作为贵州特色农产品销给外地游客。借助春晖使者在外成功创业优势,逐步打开贵阳、广州等省会城市销路路径。与县电商办筹备建立网上电商销售平台,完成3家电商平台公司和中国邮政思南分公司协议签订,带领每个贫困村打造1个以上农产品定向直通渠道。


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红薯粉加工厂生产现场.jpg

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红薯粉加工厂生产现场


  建立联结机制,解决“怎么分”的问题


  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创收、稳定脱贫是目标。三道水乡通过合理制定利益联结机制,优化村集体经济、贫困群众、企业利益分配,着力破解集体经济破零难、群众增收难、企业发展慢等问题。

  壮大集体经济。依托红薯产业,三道水乡周寨村每年获得8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累积,天山村每年获得0.8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累积。依托蔬菜产业,徐家坳、川坪、双河、邓家坡等村每年获得18.16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累积。

  带动群众增收。引导800名群众将土地、资金等以入股、流转的方式,加入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300余名群众参与红薯加工、蔬菜、青花椒和辣椒管护,累计发放务工费用300多万元,入股分红56.92万元,土地流转费用80万元。


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红薯粉加工厂走访慰问60岁以上老年人.jpg

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红薯粉加工厂走访慰问60岁以上老年人


  推动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土地使用、劳动力组织、政策支持等,简化企业登记办理等落地程序,让企业、村集体和群众形成利益综合共同体,同心同向推动产业发展,营造出重商亲商爱商富商的良好创业兴业氛围,实现多方共赢。

  (王青单位:思南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