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江口县 > 正文

江口怒溪镇:产业发展风正劲 村美民富迎小康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张凤琴 通讯员   樊 飞


  近年来,江口县怒溪镇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的理念。紧扣省委产业发展“八要素”和县委“3+2”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村级产业强劲发展,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跑山鸡一角.png

跑山鸡养殖


  跑山鸡 鸣出“小康曲”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走进怒溪镇田坝溪村养殖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钢架棚鸡舍坐落在中坝组山腰间,旁边的果树枝上、围栏上一些淘气的血毛鸡就象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列队站着;地面“运动场”上成群结队幼雏串上,跳下打闹奔跑,好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家风味。“2000元一个月,在家门口就业,上班赚钱和照顾老人两不误,现在我们的日子是一天好过一天啦。”饲养员刘汝祥看着正在自由自在觅食、追逐的血毛鸡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笑容。

  田坝溪村系全省扶贫开发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国土面积14亩,其中耕地4000亩,林地14000亩,荒山3000亩。全村辖8个村民组,207户1077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由党支部带头发展产业,唤醒沉睡中的资源,把村闲置的土地进行二次利用,即能增加就业岗位,又能增加贫困户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前高谈起养殖场的发展,信心百倍。

  “通过利益联结,当上了股东,每年可分得3000多元的红利,这日子过得真是杠杠的。”老屋组精准扶贫户黄昌文说起加入专业合作社每年分红利,嘴上乐的合不拢嘴。

  “紧扣基层小支部撬动大扶贫的主基调,发挥支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壮大集体经济,激活农村基层党建神经末梢,为群众搭建致富平台。”该镇党委书记杨坤说。

  该村通过“党支部+企业(公司)+贫困户”、“党支部+乡贤+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补助资金50万元入股江口县田坝溪集体经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林下养鸡,采取“631”分红模式,即贫困户每年分红资金占60%,企业(公司)每年分红占30%,村级集体每年分红占10%。真正的实现“1+1+1>3”的效果。

  目前,该镇建设鸡圈30余栋,鸡舍面积约3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50余亩,养殖血毛鸡5000余只,乌骨鸡10000余只,跑山鸡25000余只,并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预计带动项目覆盖农户500余户,为深度贫困村实现生态美、环境优、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食用菌大棚一角.png

食用菌大棚一角


  食用菌 开出“好前景”


  绿色五月,生机勃发。走进怒溪镇龙眉村集体经济香菇种植基地里,十几名群众正在各自岗位上有序的忙碌着,采摘蘑菇、搬运、分拣包装,好一派繁忙的景象。棚架上的蘑菇饱满色鲜,各个长得很饱满,有的就像茶杯盖聚拢在一起,个大伞圆,在基地的3号大棚内,望着满棚的香菇,该村村民张银风笑的格外灿烂,这些香菇,是上个月的菌种,现在种植的香菇生长良好,丰收了。

  “现在每天务工60元一天,既能照看小孩读书,还能挣钱”张银风谈起以前在福建泉州务工,每天要通过手机视频辅导孩子作业的日子,心里满是憔悴。

  龙眉村位于怒溪镇西南部,全村国土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林地1580亩,荒山8980亩,733户2873人。寸土寸金成了制约龙眉村发展的瓶颈。

  穷则思变。该村采取土地整合化、产业高效化、带动全村化的“三化”模式,整合坝上、坝下土地。2016年借帮扶单位的平台,引进深圳劲嘉集团梵净山公司发展种植食用菌,开启产业发展新模式。该公司委托龙眉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按“统一制作菌种,统一养菌,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生产方式运营。

  现在蘑菇市场走俏,每两天摘采一次蘑菇,每次摘采量1600斤左右,直接进入铜仁批发市场。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应明说。

  近年来,该村紧扣“引进来、稳得住、见效快、能致富”的发展产业思路,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企业)+农户”、“村集体合作社+致富能人+乡贤+农户”的模式,在齐心组、合心组流转土地,发展食用菌。精准扶贫户以“精扶贷5万元、土地和务工”入股村专业合作社,按照“631”和入股股金比例两种方式进行分红。该村还积极探索“牛粪制菌、菌渣种草、饲草喂牛”变废为宝的循环产业模式,提升废弃物资二次利用率。

  截止目前:该村食用菌种植面积80余亩,大棚50余个,每个大棚摆放菌棒20000棒左右,提供长期务工岗位50个,带动该村120户精准扶贫户脱贫增收。


茶农摘采茶叶一角.jpg

茶农摘采茶叶一角


  小茶叶 种出“福天地”


  “骆象土豆小块田,根除洋芋包谷杆;家家户户不种粮,收入每年增万元。”这是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村民间最近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一个深山村,不种粮食,吃什么?原来,该村正在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旨在让群众吃上“产业饭”。

  走进怒溪镇骆象村省级扶贫示范茶业园区,200余名茶农正忙着采茶,一片繁忙而快乐的景象。“摘茶青一天有110-160元的收入,按此计算,一季茶叶摘下来,足够一家老小半年的基本生活开支。”骆象村茶农刘爱花高兴地说。

  骆象村位于怒溪镇东南部,属于一类贫困村,有种植绿茶的先天优势,全村国土面积2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90亩,林地面积19000亩、荒山18630亩,辖24个村民组,1122户4790人。该村坚持以狠抓产业调整不动摇,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狠抓特色养殖不动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狠抓环境升级不动摇,建设人居美丽乡村;狠抓基础建设不动摇,突破农村发展瓶颈;狠抓文明提升不动摇,提高群众整体素质等“五个狠抓不动摇”为抓手,努力让乡亲们吃上“产业饭”,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该村通过“党支部+基地+农户”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党支部+乡贤+农户”、“党支部+飞地扶贫+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的支撑和龙头牵引作用带动产业的发展。目前,种植茶叶面积11000余亩,现可采摘茶园面积8000余亩。有茶叶加工厂6家(其中两家碾茶加工厂),共有茶叶加工机械设备230台,其中,名优茶生产线4条,大宗茶生产线1条,碾茶生产线4条,每年可为群众增加400万元的收入。

  “现在的骆象村环境优美,社会风气淳朴,生活舒适。”该村党支部书记杨茂华表示,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两委”成员带领全村乡亲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