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江口县 > 正文

江口怒溪麻阳溪:支部“领头雁”,合力“奔小康”

  初夏的清晨,站在太阳坳上,放眼望去,被大雨洗涤后的江口县怒溪镇麻阳溪村,苍山抱翠,云雾缭绕。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吊脚小木屋依山而建,青瓦,白墙,相得益彰,一条崭新的水泥马路直通村内,路面光洁如新,两旁竹栏成排,房前屋后菊花绿荫成排,加上墙刊上精神文明手工绘画,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1.jpg


  建强党支部 抱团实干撕下发展“穷标签”


  一个“山头”就是一场“硬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担当精神,怕带头搞产业失败连累自己;不敢创新,怕干得多错得多。”这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华在2019年第一季度组织生活会上对自己的检讨。

  “现在村‘两委’成员办事效率高,调解矛盾纠纷快,带头示范作用强。”说起党支部的变化,老党员张祖裔激动地竖起大拇指。他说起过去该村党支部过去的工作作风,总是愁字挂眉间。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一个好的党支部就是一座红色堡垒。为攻下理基层党组织的不担当、不作为、不敢创新的“山头”,增强乡村振兴坚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怒溪镇选派“能力强、业务精、带动快”的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致富带头人”“创业能人”等优秀青年选拔进村支“两委”班子,组成一支“能打仗、敢作为、有威信”干事创业的村支“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村级服务体系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建设,增强党支部领导核心。同时,巧借铜仁智慧党建平台、“党日主题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平台之力,开展党员带头帮助邻里疏通灌溉渠促春耕,清理环境卫生等,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

  截至目前:共集中整治环境卫生20余次,协调矛盾纠纷10余起,上门服务500余人次,党员带头注册合作社3家,没有一起矛盾纠纷上交。


2.jpg


  选准好产业 党员带动群众合力“奔小康”


  一次“选择”就是一片“钱景”。

  人勤春来早。涌动山上山下之间的一波波“春潮”,奏响了麻阳溪村发起乡村振兴攻势的“冲锋序曲”。翻土、施肥、播种、填埋……自“春季攻势”以来,在麻阳溪村的田间地头、荒山上,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四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一场乡村振兴的战役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麻阳溪村位于怒溪镇西北部,系江口县九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国土面积 1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0 亩,林地14200亩,荒山2090亩。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76人,属于深度省级贫困村。

  站在麻阳溪太阳坳坡上,看着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既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呵护了绿水青山,又增加了村民致富的门路,成为麻阳溪村民茶余饭后的美谈。

  “一共种植牧草5亩,每亩每年产草量约12吨,每吨300元,加上一年的劳务费,全年收入约3。5万元”下麻阳溪组脱贫户张建国谈起种草增加的经济收入,嘴上乐开了花。

  “通过‘精扶贷’入股,每年分红4000元,加上土地租金,年收入2万多元”谈起产业发展,贫困户张万强对未来信心十足。

  穷则思变、变者通、通者灵。麻阳溪村要在乡村振兴战役闯出一片好“钱景”,思想突破是前提,产业发展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动力。该村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的靶心,将下麻阳溪村整组搬迁140户611人,旧房面积20余亩,集中发展牧草种植;实现了村集体从“混着过”到“明算账”,激活沉睡的资产资源,将资源变资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转观念、促发展。麻阳溪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聚焦县委政府“3+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巧借“春季攻势”平台,调减玉米、洋芋、红苕“老三件”农作物发展思路,把经济效益低下的农作物调下来,把茶叶、中药材、油桐等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种上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截止目前,发展牧草种植500余亩,生态油茶600亩,油桐800亩,茶叶1000亩(可摘菜300余亩),林下养鸡8000只,长期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人均每年增加收入5800元以上。


3.jpg


  用活村民约 全民参与村民自治治出“新风尚”


  一次“约定”就是一村“幸福”。

  “以前大路上牛屎、猪屎到处有,农户院坝边边上尿不湿、‘柴火’乱堆乱放;一到天晴天,‘绿蚊子’漫天飞、臭得很。自成立组委会后,联护路、通组路隔三差五有专人‘收拾’,路上亮堂堂的…”说起组建组委会,原老支书张祖北竖起大拇指。

  “对不履行《村民自治管理条约》和《卫生管理条约》的村民,一是红白喜事全村人不给予帮忙;二是修房做屋不给予帮忙;三是对放火烧山者,除补栽树苗绿化和缴纳相应罚款外,要杀一头猪邀请全村村民代表吃饭…”在麻阳溪村村委会门前,竖着的两块村民条约牌显得格外耀眼。

  “现在滥办酒席的少了,出了红白喜事外,其他的一律不准请酒了,要是违反条约,村组人都要‘批斗’你,让你在村里抬不起头。”谈起推行组规民约后的民风变化,村民张万腊喜笑颜开。

  群众的事,让群众说了算。思深益远,谋定而动。该村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连片、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全村8小组,组建组委会,形成行政村和组委会两级自治模式,把“十几公里外的事”变为“家门口的事”。针对组内部事项,采取群众提议、群众决策、共同执行的方式。在石榴花、上坎组、下坎组等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复垦复绿项目等方面,通过组委会,大大提升了工程效益。发挥“张氏家规”十六条作用,用好红十条、黑名单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结果运用与管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形成共同遵守村规民约的良好风尚。

  截止目前,路面清理15余次,组委会集中议事50余次,巡山200余人次,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自推行村民自治以来,矛盾纠纷少了,周边环境靓了,社会风气纯了,村民腰包鼓了,一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