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江口县 > 正文

铜仁江口县:村企联动 共谋小康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张凤琴 通讯员 谢佳祥


  近年来,江口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精准扶贫行动中的经济前沿示范作用,狠抓资源整合,探索创新“三变”模式,深化工作落实,走出了一条“同心战贫困·千企帮千村”工作新路子。


骆象生态茶园.jpg

骆象生态茶园


  村企“搭台”幸福来


  春风未过,立夏已至。在清溪村的立夏当天,唐福云脚步匆忙,沿着曲折的山路向着大山深处养殖场走去。从家中出发,顺着山间小道,翻过几座山坡,清溪绿色生态蛋鸭养殖场映入眼前。走近养殖场,放眼望去,在山里鱼塘梯田间,三五成群的鸭子在水里游弋,显得格外开心。这是江口县德旺乡清溪村扶贫专业合作社打造的标准化蛋鸭养殖生态基地所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一幕幕动人景观。

  说起清溪村扶贫专业合作社,当地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都会感激地说,今天过上幸福的日子,多亏了这个合作社。

  江口县德旺乡清溪村扶贫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2月,经过1年多的发展,现已投资40余万元,改扩建鸭社1900余平方米,蛋鸭散养占地面积140余亩。

  2017年来,为了让村里未脱贫的贫困户能真正脱贫,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在挨家挨户征求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的意见后,利用清溪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形成的鱼塘及梯田,造就了蛋鸭养殖原生态的优越性,最终确定发展蛋鸭养殖产业。

  在干群齐心努力之下,不到1年的时间,清溪蛋鸭养殖基地拔地而起,撑起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清溪村也由原来的112建档立卡贫困户455人到现在的4户12人大的转变。贫困发生率降到1

.03%。

  截至目前,该县有20家企业结对帮扶15个深度贫困村,每村都组织了1个以上企业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了深度贫困村村企结对全覆盖,受帮扶的贫困人口总计1163人。


  村企“联姻”奔小康


  从2016年该县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强力推进,该县民营企业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奏响了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歌”。

  “贵州江口县净园春茶业有限公司帮扶骆象村,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茶园3000多亩,带动80余户农户发展茶产业,每年仅为群众提供就业就达1万余人次。”

  “贵州春华秋实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帮扶明星村以来,带领村民发展红心猕猴桃800余亩,入股农户仅每年分红就达51.7万余元,实现12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为引领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该县制定出台了《江口县“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通过精选企业“种子”、结好帮扶“对子”、选准发展“路子”,进一步推动了“千企帮千村”帮扶实效。

  不仅如此,村企“联姻”还催生了江口县的“三变”改革,助推了江口县农村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党政主导、企业参与、群众主力、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脱贫攻坚新格局。

  截至目前,该县43家民营企业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累计投入资金1.5亿余元,发展产业项目21个,开展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解决群众就业4.8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00余户,惠及贫困人口2800余人。


  村企“牵手”天地宽


  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发展产业是基础。

  “千企帮千村”,让企业与农村深情牵手,使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从而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增加价值链。

  在“千企帮千村”行动中,企业与乡村以“公司+村集体+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为基本经营模式,以依托订立合同或协议为纽带,在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机制。

  同时,采取“政府帮助贫困户找企业、企业通过政府找贫困户”和“县乡联动”的“双联”机制,将贫困群众全部联结到“三变”产业平台上来,让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地增收。

  江口县官和乡江溪屯村廖家坡生态白茶基地,就是以“三变”为抓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平台,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将周边2000余亩撂荒地入股到基地发展茶产业,覆盖贫困72户276人,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余元。

  除发展特色产业外,该县还强化易地移民就业扶贫,充分利用企业在产业、市场、人才、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就业培训,让群众掌握基本技能,并吸收到园区、产业基地、专业市场等就业。

  在贵州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帮扶下,通过开展培训,现已招聘易地移民搬迁群众50余人到公司就业,多名员工已成为公司骨干。

  自该县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令以来,通过县委、县政府引导,广大企业积极投身农业,投入农村,参与“三变”改革,助力脱贫攻坚,搭建起了党委政府、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同心桥”,使党委政府、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共同站在发展产业这个“大舞台”上,共同唱响了脱贫攻坚“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