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江口县 > 正文

乡村美景入画来 ——江口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乡村美景入画来

  --江口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文/王勇平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文叶飞


  一场新雨后,记者走进江口县凯德街道明星村采访,眼前的村庄变美了,山更青水更秀了,空气更加清新了。在村庄里穿行,一项项“民心党建”工程的深入实施,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和先进性,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亲和力增强了;通过把党支部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服务管理,树立了团结互助、崇尚科学、奋力脱贫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活新风尚;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大讲堂和引入“智慧党建”学习新平台,村民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先进文化,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渠道保障,让群众自觉建立起了文明参与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五个讲清楚”“四个好”“四场大活动”“三个不忘记”感恩教育,唤起了群众自觉践行勤俭节约、感恩奋进、勤劳致富的新风精神;群众讲法制的多了,讲和谐团结的多了,更加注重和谐相处,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江口县官和乡楠木山茶叶基地.jpg

江口县官和乡楠木山茶叶基地


  记者发现,村里制定和完善了红白喜事、环境整治、卫生健康等村规民约,加强群众日常生活规范;聘请保洁员定期清理卫生;开展舞龙灯、唱花灯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利用文化墙、文化大院、宣传栏宣传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倡导厚养薄葬、婚事俭办新风尚,推动文明乡风建设,树立农村面貌新风正气。

  明星村的变化,是江口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事实表明,江口县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按照“组织强村、产业旺村、文化兴村、生态美村”的思路,全面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组织强村,筑牢基层堡垒

  闵孝镇长岗岭村原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也是典型的“空壳村”“后进村”。

  对此,江口县先后选派第一书记陈炳刚和党支部书记胡世华到长岗岭村开展工作。

  通过选强“领头雁”,配优村“两委”班子,干部当先锋、作表率,百姓服了、人心齐了,村庄大变样,产业大发展,使该村一举摘掉“后进村”“贫困村”两顶“帽子”。

  “只有让党组织活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才能发挥基层组织的强大力量,在学习中提高,在活动中进步,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为村级发展出谋划策。”胡世华说。

  长岗岭村的变化不只是产业带来的“真金白银”,比物质更加历久弥新的是干部的优良作风、群众的发展信心。

  闻鼙鼓而思良将。江口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目标任务,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深入实施强基固本三年攻坚行动,筑牢筑强一线“桥头堡”。

  此外,该县还不断深化拓展基层党建"六亮"工程和杨再练党员“十个一”工作法,推行党组织“末位管理”和党员“亮牌服务”机制,通过开展党组织创先争优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截至目前,该县整顿转化后进村党组织9个,调整充实村干部25人,选派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498人,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569人,培养储备村级后备人才253人。


江口县牢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以500亩大坝为示范,大力发展“生态茶、特色水产、猕猴桃”三大产业和“中药材、蔬菜”两大增收项目,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图为德旺社区500亩大坝发展规模种植产业.jpg

江口县牢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以500亩大坝为示范,大力发展“生态茶、特色水产、猕猴桃”三大产业和“中药材、蔬菜”两大增收项目,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图为德旺社区500亩大坝发展规模种植产业


  产业旺村,致富一方百姓

  走进怒溪镇骆象村茶园基地,只见连片的茶园依山就势绵延不断,石板小路蜿蜒穿行在茶园中,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春茶。

  骆象村党支部书记杨茂华介绍,10年间,该村坚持因地制宜,先后发展生态茶园面积1.6万亩,成立种茶专业合作社14家,4家茶生产企业和4家制茶加工厂在村里落户。

  产业落地,群众受益。随着茶产业的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到茶园务工或发展茶产业。“现在茶产业覆盖了全村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产业,这些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上了茶叶饭。”杨茂华说。

  “我们每年有公司分红3000元,加上自己到茶园务工的工资收入,在2017年底,我就主动脱贫了。现在,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村民曾启发算出了自己的脱贫账。

  落户村里的贵州江口梵净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的茶叶基地每年用工达6000个以上,带动了全村群众就近就业,每年仅该公司的劳务支出一项就达到70万余元。

  近年来,江口县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美丽战胜贫困,以山水为媒,做足生态文章,做活特色产业,把植绿、护绿、兴绿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富有江口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重点围绕生态茶、猕猴桃、冷水鱼3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2个增收项目,该县累计建成茶园15.92万亩、精品水果4.51万亩、中药材3.2万亩、油茶5.5万亩,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面积6150亩,直接带动8万余人增收致富。

  文化兴村,劲吹文明新风

  “现在,村里不仅路修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家在劳作之余还能唱唱歌跳跳舞,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眼下,乡风民风的变化更让德旺乡净河村的村民们满心欢喜。

  近年来,该县着力把文明创建、社会治理、文化活动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文化兴村、文化强村建设,活跃和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老百姓送去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也为乡村画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江口在全县105个村(社区)兴建了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和文化墙等,组建文艺队伍,开展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倡导通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为强化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并成立村级监督小组,逐步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促使群众相互约束、相互督促,按规定办事。

  在德旺乡净河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着力整治群众滥办酒席之风,提倡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陋俗,反对铺张浪费。还规定操办酒席须事先缴纳500元环保保证金,坚持谁污染谁治理,成为远近闻名的“环保村”。

  “在以往,仅是人情送礼支出这一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村规民约实施后,情况逐渐好转,在人情送礼方面一年就能为群众节省2000元以上。”净河村第一书记向丽说。

  此外,该县还深入开展“四个好”宣传创建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群众感恩意识,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图为江口县官和乡中药材种植大户田军民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中药材缬草种植技术。.jpg

江口县官和乡中药材种植大户田军民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中药材缬草种植技术


  生态美村,打造宜居环境

  游览梵净山巅峰风光下来,来自黔南州的游客穆廷廷又驱车来到相距不远的太平镇快场村。有着让人来过就永生难忘的青山绿水的快场村,近年来日渐成为人们旅游向往的胜地。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和许多农村地区一样,群众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在快场村也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没有形成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习惯,村民们乱丢垃圾,严重影响了快场村的形象。”快场村党支部书记郑云清说。

  随着梵净山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让地处梵净山核心区的快场村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香饽饽”。因此,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了快场村走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该村制定出台《快场村村规民约》“十二条”,内容涉及村风民俗、红白喜事、村容村貌、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尤其在环境卫生方面,倡导创建宜居宜游美丽家园。

  此外,还配套成立了快场村“垃圾兑换超市”,与“十二条”共同架构起一“疏”一“堵”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村民越来越文明守礼了。

  “村里整洁漂亮了,村民们谋正事的多了,想集体利益的多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快场村不少群众感叹,实施村规民约“十二条”以来,爱护环境卫生蔚然成风。

  “村庄变美了,来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游客们都说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特别羡慕我们呢!”郑云清说到。

  实践证明,江口县聚焦乡村治理难题,创新实施“民心党建+垃圾兑换超市+河长制”“民心党建+村规民约”“民心党建+组委会”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生态环境。

  据统计,两年来,江口县在贵州省率先启动农村“五改一化一维”和环境整治行动。全县共整合投入资金3.6亿元,集中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根治农村“脏乱差”,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先后涌现梵净山村、凯文村、鱼良溪村、骆象村、龙宿村、寨抱村、坝梅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的自然山水,淳朴的民风民情,多姿的民俗文化,备受游客青睐。

  (王勇平单位:江口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