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江口县 > 正文

种植一片茶业 带富一方百姓——记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茶产业发展之路

  种植一片茶业 带富一方百姓

  -记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茶产业发展之路


  秋分过后,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正是秋茶采摘季节。走进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细细品味一抹秋茶的淡香。

  盘桓在怒溪镇骆象村云雾缭绕、恍若仙境的象头茶业观光亭上,欣赏满目绿意的起伏山峦;逗留在张家坡村、河口村的青石板路上,品味历史古韵和观光茶业的默默相融……怒溪镇党委政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奋力走出一条"党建实、生态美、茶业强、百姓福"的绿色崛起之路、富裕之路。


种植大户茶园一角.JPG

茶园一角


  观念一变荒山变“金山”

  2018年5月的怒溪镇骆象村,一场山雨浸透了整个怒溪镇境内,生态茶镇云雾缭绕,景色更加宜人。

  该村支部书记杨茂华拿着和贵茶集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书激动不已。这意味着骆象村年产量上千吨的茶业销路不愁了。

  其实,杨茂华最开始不是种茶的。成年后,杨茂华走出大山,到北上广打工,做过乡间"牛郎",有了一定积蓄后,回到家乡跑客运(江口县至骆象路线),是骆象村里首批逐渐富裕起来的人。

  怒溪镇骆象村位于东经108°52′-108°56′,北纬27°50′-27°53′,全村国土面积2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90亩,林地19000亩,荒山3900亩,辖24个村民组,11236户4796人。“骆象田大丘,三年两不收;一到冬天无事做,围着火坑烤红薯;合作医疗收不齐,开学时季锁眉头。”这首童谣是骆象村未种植茶叶窘迫的真实写照。

  变则通、通则灵。2006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杨茂华转让了运输车,回到骆象村参加村主任竞选,当年以高票通过当选骆象村村主任。2007年,他抢抓江口县委政府把茶业作为怒溪乡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机遇,他主动请缨带头种植茶业,并积极召开群众会,流转土地,当年他种植龙井、福鼎大白等茶叶400亩。

  2010年,他转变发展理念,在茶叶间距离里种植杉树,增加经济效益,同年10月注册了怒溪镇第一家个体专业合作社--贵州江口骆象村茶业专业合作社,出资200万元,新建了骆象村茶业加工厂,当年茶叶销售额近30万元。

  当年全镇新建4家加工厂,骆象村、河口村、田坝溪村、怒溪社区等村(社区)都在积极的种植茶业,但因村(社区)交通不便,村民们不敢大胆种植。“采好的茶叶只能自己步行下山,来回要3个小时,虽然知道茶叶效益好,但是不敢种得太多”种植户吴祖明说。

  2014年,路通了。小轿车、大卡车直通各大茶业种植园区。“我把原来种植的5亩茶叶扩大到现在的300亩,就这一块投入从1200元变成13000多元,自己就地还新建了小型加工厂,在基地里就可以加工茶叶。”吴祖明说。

  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现在我们村的茶园面积从刚开始的2000亩多亩,增加了13000亩,人均3亩茶,户均12亩茶,可摘采面积8500余亩,每亩均产值4500元左右。”杨茂华谈起种茶带来的福利,他很是兴奋。他说,全村有5%的家庭购买了小车,300多户新建了小洋房,还有不少村民到铜仁、江口县城购房。

  截至目前,骆象村共有茶叶加工厂4家,共有茶叶加工机械设备201台,其中,名优茶生产线4条,大宗茶生产线2条,碾茶生产线3条,年产量可达1500吨。

  企业驻村农民变“工人”

  五月芬芳季,农民“上班”忙,放眼望去,骆象村省级扶贫示范茶业园区里,100余名茶农正忙着采茶、锄草,山上山下一派生机盎然。

  “现在70元一天,定时上8小时,一个月能拿1400元左右,长年有活路,工作轻松、自由。”在骆象村集体经济茶园里,岑团组76岁村民阙翠翠开心的说,他说以前没有发展茶叶,农闲时节就只能待在家里,吃老本。

  “上个季度单骆象茶业有限公司支付群众务工工资40余万元,预计一年支付群众务工工资170万元左右。”该村党支部书记、骆象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茂华翻开工资发放册说。他说今年引进贵茶集团,新建了抹茶加工厂,与该公司签订长期技术指导、销售、品牌升级合同,从根本上解决茶叶销售难的问题。现在,本地务工人员紧缺得很,经常开车到桃映、坝盘等乡镇召集务工人员。

  “上班族”刘爱花接过工资,小心翼翼数着钱笑逐颜开说道:"以前在外省打工,家里有事,两头跑,遭罪得很;现在政府有作为,企业讲诚信,我们老百姓不怕干了活拿不到钱,以后我们还要多出力到园区去干活,争取拿更多的工资。

  “企业驻村机器响,农民上班挣钱忙;白天劳作茶山上,晚上回家暖新房;每逢赶集结对日,隔三差五添衣裳。”这首快板道出了因茶而兴群众的幸福生活。该镇多渠道开辟农村就业岗位,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实现就地就业,持续稳定增收。致使“车间进村(社区)”就业增收不断深入推进。2011年5月,梵净山茶业公司生产的“梵净翠芽”在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荣获“特别金奖”,同年10月,又在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从此怒溪茶业迈向了国际市场。

  怒溪群众从解决温饱到奔小康,再到谋求发展,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洋房、汽车、冰箱、存款应有尽有。2017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900元,其中茶叶收入占75%。

  目前,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本地能人置办公司(企业)等方式,全镇有茶加工厂10家,生产流水线18余条;抹茶加工厂4家,茶叶种植面积近30000余亩。

  产业提质卖茶变“卖景”

  如今,行驶在怒溪镇境内的公路上,时常会发生交通拥堵的现象,不是公路变窄了,而是来往的车辆多了。每逢摘采春茶、秋茶的季节,各村(社区)茶园里山上山下、采茶歌声四处飘扬,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停在产业路上等待收购的茶商惬意的哼着小曲。采茶就是赚钱,特别是春茶(翠芽),地楼村、大坪村、河口村的茶园一亩收入4500元,骆象村优质茶园收入可达7500元。

  11年的种茶之路,让骆象村、河口村、麻阳溪村、怒溪社区、地楼村等村(社区)村民从贫穷走向富裕都是依靠种植茶叶。骆象村肖家组肖世明户、岑团组张群保户、阙杨柳户等农户,以前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现在每年种植产业收入4万多元。这样的村民因种植茶业而富裕起来的在怒溪数不胜数。

  茶产业发展稳定了,群众有了固定的收入。在推进茶叶品质提升的同时,该镇不断探索高山茶园的特点,无缝衔接"茶旅一体化"项目。让群众从卖茶叶转向卖“景点”,吃上“旅游饭”。

  “每年春茶摘采时,我们都会来采风,然后给家人朋友随便带几斤茶业走。”来至湖南摄影协会的吴先生说。

  “我是第三次来了,这次带家人一起过来的,这里空气非常好,云雾袅绕的,真是人间‘仙境’,还可以现场观摩手工茶制作,真是一大享受。”来至重庆黄炳国先生说。

  该镇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景区化”的定位,特邀北京惠普公司为怒溪镇“茶旅一体化”量身制定发展规划,在骆象省级高效扶贫示范园区新建了茶叶观光亭、人行观光步道、单轨运输车,梵星村传统古村落写生基地、孟家屯古寨、四季花海,新建茶业交易市场等。在骆象茶业园区,精心制定了"微茶园",让游客自由进入摘采茶叶,茶叶可卖给厂家、也可以自费给茶叶加工厂现场制作,让游客在观光后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提升游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其同时,该镇正在积极筹划“茶业+民俗”旅游。截至目前,该镇累计接待各地旅客、商客近5000人次。

  傍晚,华灯初上,各村(社区)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成排的秧歌队,大树下围着老人,品着梵净绿茶,在笑着诉说明天美好的故事,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追逐嬉闹,一幅因茶而美、因茶而兴、因茶而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阐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