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碧江区 > 正文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李晓凤:从医25年 见证医疗环境大变迁

文|图  何玉琳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张凤琴


  每天,在位于碧江区中医医院妇产科门诊室里,面容和蔼的李晓凤都会给前来就诊的孕产妈妈讲解着孕期注意事项。


社区医院的就医环境得到大提升.JPG

改善后的社区就医环境


  李晓凤是碧江区中医医院的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在从医的25年里,她从一名普通的医护人员成长到现在的妇产科副主任,这既是她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在这25年里见证了碧江区基层医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碧江区基层医疗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
  1993年,李晓凤从铜仁卫校毕业后,就来到原来地级铜仁市坝黄镇卫生院工作。
  但初到医院时,医院的状况让她傻了眼,“这哪里是医院,从外观看就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民房,样子十分老旧,别人不说,还真不知道这里就是卫生院。”李晓凤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之前在学校的时候,虽然房子也没多好,但起码有解剖室、实验室,乡镇卫生院里连像样的诊疗室都没有,更别提手术室了。”在李晓凤看来,当时的工作环境只能用“差”字来形容。
  李晓凤告诉记者,乡镇卫生院不同于城镇里的大医院,不分什么内科外科等科室,但凡群众有些大病小灾的,都只管来卫生院,因为这里就只有一个门诊室,百姓患的病种五花八门,医生们能看的病也就五花八门,用李晓凤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医生既要能看小病也要能看大病。
  “那时候最缺乏的就是人力跟设备,整个卫生院上下人手十分有限,有时候这里的药还没抓好,那里就又催着去检查病患,开完药还的自己收款,真是忙得焦头烂额。”李晓凤说,因为自己学的是临床,什么科室的工作都能干,便成了“万金油”的存在,那里需要就往那里去。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晓凤也是一边做一边学习新的医疗知识,逐渐开始向妇产科的方向发生转移。
  “因为条件落后,没有现在的B超这些诊疗设备,给孕妇检查的时候,我们也多半只能凭着经验、靠听诊器来进行检查。”李晓凤说起做妇产科的工作时,也是满满的艰辛。“那时候我们也只能做一些小手术,即使是这样,手术用的镊子剪刀等等,也只能通过开水反复煮烫来进行消毒。”
  基层医疗环境的艰苦并没有让李晓凤灰心,反而是挑起了一份“医者父母心”的责任,倒逼着自己涉猎更多的医学知识。用她的或说就是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工作很充实有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后的李晓凤先后在环北街道卫生院、碧江区中医医院担任妇产科,时间见证了她的成长,她也见证了碧江区基层医疗事业的成长路程。
  “再后来,医疗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卫生院的诊疗室不断完善,人员配备也开始多了起来。”在时代的变迁里,李晓凤感慨的说,“到2003年的时候,我来到环北街道卫生院时,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配备了较多的诊疗器具,医院也是新修的,病房、产房、手术室也健全了起来,虽然人手略显不足,但是医疗的硬件环境改善不少。”在此过程中,李晓凤也不断学习,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B超、CT等先进诊疗器械。
  到2010年的时候,李晓凤来到了现在的碧江区中医医院妇产科工作,在全新的医院环境中,她接触到了腹腔镜、宫腔镜、心电图等各种更为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前医院只有58多张床位,职工为100来号人,医院医疗设备仅有超声A超、摄片机总价值十多万。现在全院已经有床位500余张,全院在职职工近600多人。医院先后引进了超导核磁共振、彩超、电子胃镜、腹腔镜、宫腔镜、电子鼻咽喉镜、呼吸机心电图等各种医疗设备,医疗设备日益完备,诊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的时间里,随着国家医疗事业改革的深入,全面医改正式启动。医疗机构数量、先进医疗设备保有量等指标大幅增长,碧江区各医疗机构的装备质量明显改善,碧江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到如今,碧江区辖区内共有市级医疗机构3个,区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中心乡镇卫生院3个,一般乡镇卫生院6个,民营医院18家,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106个。除区中医院拥有核磁共振、CT、 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外,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B超18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2台,X光机9台,显微镜20台,妇科治疗仪1台,妇科检查床21张,除颤仪1台,制氧机1台,液压手术床8台,监护仪10台,教护车13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