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钤识明德印记 锤炼大山品格 铸牢初心使命 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办学治校效能,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学之“大”,大在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高校之“高”,高在高水平、高质量、高境界。而这些,都是需要且必须通过办学治理体系建设和办学治理能力提升来实现的。总书记一语中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主题教育期间,针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铜仁学院反复思考、深入调研、认真研究,认为应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关键点,坚持和完善“明德印记”思政体系,巩固和发展“大山品格”塑造养成,坚守和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钤识明德印记,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目标


  在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构建完善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继而确保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铜仁学院加快构建和完善“明德印记”思政体系,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了三个统一。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铜仁学院把立德树人的共性要求内化为“明德印记”的个性主张,其中,“明德”是核心,是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总要求;“印记”是根本,是立德树人的过程和效果。立德树人与“明德印记”思政体系所指向的育人价值是一致的,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明德印记”鲜明地体现了铜仁学院思政体系的特色。二是目标与效果的统一。“明德印记”思政体系的逻辑构建与行为实施的过程,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为铸造印章、钤识印记的过程。在目标上即明德层面,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可以形象地表达为在铜仁学院这样一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熔炉里,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本遵循,把对师生的教育目标和培育原则,锤炼、铸造成明德之印。在效果上即印记层面,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可以生动地表达为以明德之印在师生的身心上钤识印记的过程及其效果。三是逻辑与价值的统一。构建和完善“明德印记”思政体系,在遵循体系构建逻辑的合理性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学校做好新时代高水平思政工作的鲜明价值导向。以“明德”为核心,回应了大学之道的历史逻辑:《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明明德。顺应了地缘文化的场域逻辑:“仁义之城”的铜仁,“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人文精神孕育、滋养着以“明德”为核心的大学理想。照应了办学传统的实践逻辑:铜仁学院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创办的明德学校,无论处于哪个办学阶段,“明德”二字始终是校训的首要内容和育人的基本准则。响应了现实要求的时代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德印记”既是历史的箴言,更是时代的强音。


  锤炼大山品格,是贯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


  锤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是“明德印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铜仁学院师生在思想道德、知识文化、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要求和培育标准,回答“印记什么”的问题,也即明德之印钤识、印记的教育内容,以及据此指向的核心价值。铜仁学院以大山外形为参照,创新设计了通识+专业+自主+项目的“山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山内蕴为蓝本,系统构建了以最能体现大山特质品格的、集中反映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内在要求的、以“厚重·灵性·担当”为主要内容的大山文化体系,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正是在这个逻辑上,“明德印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为核心内容的大山文化体系,息息相通、互为一体,形成了“明德印记·大山品格”的独特大学文化核心价值。“明德印记”集中体现了三个维度六种性质,兼具价值性和文化性、历史性和未来性、实践性和示范性,具有鲜明特色。一是价值性和文化性。一所大学需要有统率性的价值观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明德印记”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在教育目标上发出的“铜仁声音”。大学教育承担塑造学生品格与价值的任务,“明德印记”从中心思想到表述都符合传统教育文化、铜仁城市文化、学校大山文化和当代思想文化的品质内涵,充分体现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文化性。二是历史性和未来性。教育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涵养素质之外,还要让年轻学生养成扎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品格与价值观。“明德印记”作为新时代铜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正是以中国文化中厚重的德行养成、美德教化为历史根基,延续“文化自信”的一种“教育自信”。三是实践性与示范性。“印记”是一个实践育人的养成过程,将德育置于教育的灵魂、统率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个体习性、人格品质、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明确“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整体教育观,强调实践性与示范性作用的育化式发展,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任何一所大学构建具有自身个性化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其教育内容都是指向特定的教育目标的,“明德印记”的教育目标是恪守“明德·致用”的校训和“明德铸魂·致用立本”育人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明德引领大学风尚,烙印下“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的深深印记,培养时代新人。教育内容则是围绕“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展开,突出“厚重”道德观、“灵性”价值观、“担当”政治观的塑造与培养。


  铸牢初心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具体到高校,初心和使命有其具体的内涵,就是要切实做到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出了制度安排。铸牢、践行初心使命,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和完善、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什么是立德树人?对诸如立何种德、树什么人、立德与树人是什么关系等进行哲学追问。一是立何种德?“立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指人生最高境界在于形成良好品德,确立德行。有关“立德”的教育思想鲜明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伦理特质与历史传统。德,在中国语境和生活中,本来就是一个容量很大的词。道德从性质上讲,可以分为禁止性道德与倡导性道德,前者如不损害他人、不损害社会、不损害国家等,后者如帮助他人、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等。对大众,特别是对大学生、青少年而言,要立的德主要是倡导性道德,而不是停留在禁止性道德层面。如果道德也有底线、中线、高线之分,那么,我们要“立”的德则是“高线道德”,而底线道德只是需要“守”不需要“立”。中国古人想通过“立德”来实现人生不朽,而真正能“不朽”者,微乎其微,这说明“立德”是一件难事,也正因为难,所以才要大力倡导。二是树什么人?关于树什么人,目前有三种提法:一是政治目的论视角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人格结构论视角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三是混合论视角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提法都是正确的,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要求。如果从教育哲学视角讲,也可以说是培养马克思所倡导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一脉相通的。三是立德与树人是何种关系?目前对此有三种理解。首先,它是一种并列关系,立德与树人是并列并重的;其次,它是一种因果关系,立德是树人的原因,树人是立德的结果,并且强调只有立德才能树人;最后,它是一种主次关系,立德比树人重要,所以前置,不能说“树人立德”。我以为“立德树人”是一个整体性词汇,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其基础是人本身。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存在于智、体、美、劳之中,而不是孤立性存在。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或教育目标,体现在我校构建的“明德印记”思政体系上,就是要培养“品德厚重的人”“文化灵性的人”“责任担当的人”。包含了三个核心的东西:一是培养可大写的人,是能站立行走的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否则无所谓“树”,暗含了尊严、人格、包容等美德。二是培养有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三是培养有格局的人、有担当的人,就是所倡导的“爱国、求真、励志、力行”等品德。总之,立德树人共同结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育方略和根本任务,实质上就是“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