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铜仁市:村里有了合作社 群众走上致富路

  清风送爽,又迎金秋,黄澄澄的水蜜桃种植基地一派丰收景象,恒希专业合作社内,贫困户喜领分红,笑逐颜开……

  “自从村里有了合作社,我们的桃子、李子都不愁卖。”碧江区桐木坪乡卜口村村民伍见发说,他家有30亩水蜜桃树和空心李树,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果品卖到了省外,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

  伍见发家的桃子、李子走俏只是铜仁市大力发展合作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铜仁市不断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充分利用其联结群众、发展产业的优势,把乡村能人聚集起来、群众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建立起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截止今年6月,全市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365家,2903个村(社区)均注册有一个或多个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322.15亿元,帮助32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支部领办合作社,乡村旅游活起来


  雨后的石阡县龙井乡枫香村苔茶基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放眼望去,连片的茶园里满目青绿。

  五年前,“穷”是石阡县龙井乡枫香坪村给人的最深印象。山高坡陡,缺水少路,老百姓靠天吃饭,村集体无收入,村干部讲话无人听,干事无人跟,党组织软弱涣散。

  怎样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党支部有钱办事、有凝聚力?村党支部书记游德海不甘心村庄一天天穷下去,但面对一没资源、二没资金的窘境,却也一筹莫展。

  201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支持村党支部牵头兴办农民合作社,游德海看到了希望。

  “成立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干。”枫香坪村积极争取财政扶持投资10万元,自筹5万元,成立了枫香坪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

  村集体与全村100多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全村土地以每年300元至5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给集体种植苔茶,经过两年的精心管护,4000亩苔茶长势喜人,合作社规定,收益的70%面向社员进行二次分红,30%作为集体收入。

  村里利用电商销售、线下推广,2007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8万元以上,村民钱包鼓了,集体收入初见成效,村党组织带民致富也有了底气和力量。

  村里又成立了农宅开发合作社。将没人住的11处宅基地、70多处古旧石宅及100多处新盖砖房按照股份合作制要求集中管理,发展新型农家乐等,以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同时开发出茶园、民宿、山公路、古老梯田等景点,让旅游产业成为村里的新业态。

  “种植结构调整,让土地效益翻了好几番,再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分红,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当年外出打工的很多村民都回来了。”枫香坪村支委委员杨继海说,村里生态环境变好了,村里的名气也在外面传开,休闲旅游、参观学习的人们纷纭而至。

  2018年,村里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春节期间,来枫香坪的游客达10万人次,预计今年全年游客数量将比去年翻一番”。


  干部帮办合作社,群众腰包鼓起来


  德江县煎茶镇尖台村坐落在山沟里,位置偏远,路况也不好,农业生产以旱田为主,增收乏力。

  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了德江县煎茶中学派驻到尖台村第一书记高应瑜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

  发展产业是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的脱贫必由之路。高应瑜通过摸底调研,了解到尖台村有大量的荒坡,以前曾是周边村民的放牛地,非常适合养殖肉牛。

  上面没资金、村里没积蓄,项目如何上手?经认真讨论和多方征求意见,高应瑜与村“两委”成员详细规划,计划以实施“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综合改革为契机,感召两名“春晖使者”回乡创业,打造2个肉牛养殖示范基地。

  为发展好肉牛养殖,高应瑜指导两家养殖大户组建了肉牛养殖专业作社,现在两家肉牛基地肉牛存栏量达200头以上;该村农户可以通过在合作社务工赚取薪金,下步将探索以专项扶贫资金、扶贫产业子资金入股形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尖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培育脱贫产业,需要能人带头闯新路、挑担子,群众才会卸下包袱,积极参与。”高应瑜深有感触地说。

  为实现户户有致富产业目标,第一书记高应瑜想得更远,他多次向专家咨询,反复验证后得出结论:尖台村的土壤环境适合种植花椒。经多次争取,他拿到了花椒种植项目,帮助村里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花椒540亩,一条牛、沼、肥、花椒循坏农业的产业链建了起来。

  合作社集农副产品生产、收购、电商于一体,形成了“合作社+产业+农户”致富链。“比如花椒种植、管护全部由合作社负责,总利润的30%用于贫困户分红,降低了贫困户的种养殖风险。同时,专项扶贫资金亮化入股其他合作社,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全村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吸收入社,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流转土地入股再加返聘务工,全村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


  能人兴办合作社,致富门路多起来


  松桃自治县孟溪镇安山村李春学是群众眼中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也是父老乡亲信得过的一杆秤。

  1998年,李春学夫妇放弃了在外打工、创业的机会,回乡创业,面对家乡的贫穷落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

  凭着吃苦敢闯的劲儿,他开过小饭店,办过采石厂,在村子里放过羊,在山上养过鸡。虽没有成功,但并没有挫败他致富的信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村里老老少少都去后山采香菇,而且1斤卖到了20多元,李春学把创业的目光放在了香菇上。“在网上了解得知,香菇价格高,可以建大棚种植,一年可以出好几茬。”

  不会技术,他就去书店买书现学,远赴福建三明"拜师学艺"把香菇种植技术学了一遍…了解到种一个大棚至少可以收入5万多元后,他率先试种了建起了10个大棚,村民们笑话他“瞎胡闹”。可一年下来,他的10个大棚净利润就达近20万元,成了最先“吃螃蟹"”的第一人。

  第二年,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跟着她种植香菇,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

  为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李春学在村里成立了孟溪镇桃源生态香菇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带动80户贫困户、326人走上致富路,李春学被镇里评为“产业致富带头人”。

  安山村衙门组村民孙明发就在合作社赚到了钱,“往年冬天就在家呆着,现在村里有了香菇合作社,我们就来打工,守地在家的就能挣不少钱”。

  李春学还在村里的留流转土地120亩,搞起了黑木耳食用菌种植,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扩大影响力打响品牌,进而让小香菇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