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视异乡为家乡!远方来客助建新大龙

   近年来,大龙开发区园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省级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等荣誉称号。如今已发展为工业基础日渐雄厚、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态文明工业新城,正向着“申创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千亿级园区”目标奋力前行。


微信图片_20181213120104.jpg

大龙开发区一角


  有平台:才智能发挥


  大龙开发区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具有科技优势、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入驻,园区经济活力生生不息。科技型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最大依托是科技研发富有成效。
  何家明,就是开发区园区企业科研队伍中的一员。
  2013年4月,在贵阳工作的何家明应重力科技之邀,实地考察这家新落户大龙开发区的企业建设情况。对企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建设蓝图有了整体了解后,47岁的他做出了让家人认定“折腾”的决定。“大龙开发区是个很好的发展平台,那时我只用了几分钟便决定,我要留在这里。”
  带着充分发挥才干、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何家明辞去原有工作,只身来到开发区。2015年6月,沪昆高铁铜仁南站开通,何家明探亲之旅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内,即使每月只回一次家,也让他能更全情地投入研发。
  重力科技运营初期,厂房设施尚在陆续健全、公司技术队伍正在组建,工作条件有限,让初来乍到的何家明感觉有点不适应。公司领导给予工作上的信任和生活上的关怀,帮助何家明逐渐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工作也得心应手起来,逐渐成长为公司科研技术带头人,负责组织公司各个项目研发。
  2017年9月,何家明带领科研团队攻关含汞汽车尾气处理难题。从最初的收集国际科研资料到开展实验,何家明全程参与其中。研发项目进入试验阶段时,他更是没日没夜地呆在实验基地,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在今年5月取得满意成果--国际上的含汞尾气处理排放标准是0.05毫克每立方米,重力科技做到含汞尾气排放低于0.01毫克每立方米。
  “我现在还不是该享受的年纪,我想用掌握的技术为公司再多做出一些新的科研成果,为大龙开发区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尽管已任重力科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何家明仍专注技术研发本身。下一步,他将带领团队开展含汞重金属水处理项目,为企业转型升级、为开发区绿色发展提供助力。
  在大龙开发区,各类企业遍地开花,除了高新技术企业外,还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交通条件便利,企业待遇不错且发展前景良好,曾经掀起过“外出务工热”的开发区,已从出发地变成了目的地。
  园区企业东亿电气是国内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忙活在生产线各环节的1400多名工人,确保企业日产可达500万支。
  45岁的杨银梅在检验车间熟练地检查着打火机质量,偶尔跟工友聊几句。她是湖南新晃人。
  2013年,杨银梅和爱人蒲学熏一起来大龙开发区务工,为方便工作和生活,两人就近租了房,安定下来努力挣钱。夫妻二人亲历大龙城市建设嬗变,形成了深深的归属感。
  “当初听说大龙开发区有很多企业,待遇也不错,就经熟人介绍过来了。”杨银梅在东亿电气已经干了3年,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这里人热心,厂里的老板很好,工作很开心。”
  马木英比杨银梅早来东亿电气一年,是大龙人到沿海一带打工,结识并娶回来的远方媳妇。她是广东肇庆人,婚后随丈夫回到大龙就业、生活。
  “老家那边工资比这边要高,但除去开销,算下来也差不多。再算上家庭账,就近务工要好多了!”曾经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她知道,企业为外来员工提供住宿、补贴餐饮,可以帮员工节约一笔开支。她说,开发区企业用工待遇不错,所以从外地来的工人开始多起来了。
  虽是异乡人,但在大龙开发区生活了十多年,马木英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没把自己当“外人”。看着家乡发生的种种变化,马木英也打心眼里高兴。


微信图片_20181213120058.jpg

入户走访


  有机会:拼出成长来


  大龙开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农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有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等基础因素,也有广大驻村干部扎根帮扶的辛苦指数。
  2016年初,刚大学毕业半年的湖南长沙小伙陈卓轩,乘高铁来到大龙开发区。对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他而言,需要一个能锤炼才干的地方,完成自我成长。
  努力适应了工作岗位后,2017年10月,他被抽调驻大龙开发区祥查村,投入脱贫攻坚战场。驻村之初,他的工作开展遇到了不少困难。“我的普通话他们听不懂,他们的方言我也听不懂,大家就互相看着在那里乐。”一个意思变换好几种表达方式,再加上手势辅助理解,他与村里的联系,迅速密切起来。
  交流上没问题了,和村民们打交道,良好的沟通和相处是必不可少的,刚走入社会的陈卓轩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凭着勤快的双脚和真诚为群众办实事的劲头得到了村民们的点赞。
  村里有位年仅24岁的村民不幸患上尿毒症,陈卓轩做了详实家访后,立即写材料,会同其他帮扶干部、村干部申请贫困帮扶。患者被迅速纳入精准识别贫困户,有大病保险高比例报销及其他政策作保障,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大幅减轻。如今,该村民身体正在逐步恢复中。
  陈卓轩走组串户,了解村里每家每户的状况。勤快的脚步,拉近了干群关系。村民家饭点时候见到他,总是要邀他一起吃个饭。“我们也常去村民家打'平伙',自己带菜带肉过去,就像亲人小聚一样。”
  驻村工作忙碌、辛苦,很难回一次家,也很难有充足时间给亲人、恋人“煲个电话粥”。2017年9月,女友追随他的脚步,也来到大龙开发区,他很感动女友的付出。
  驻村工作繁忙,尽管从祥查村到管委会只有15分钟车程,但陈卓轩与女友也常常几周见不到面。今年“五一”,是两人约定的婚期,但因处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婚期改到了国庆节。“最忙的时候,走到哪,睡到哪。”陈卓轩说,驻村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促使他迅速成长起来。“在这里,凭着努力,我收获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龙开发区各领域的劳动者不问来处、不论岗位,正通过自我追求、自我实现,汇千溪成大潮,推动着地方经济扬帆远航,向“国家级开发区、千亿级园区”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