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铜仁 > 正文

大龙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 蓄势待飞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文叶飞  张凤琴  万芬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行进在宽阔洁净的柏油大道上,两边是绿树掩映的崭新楼房、文明井然的花园小区和花繁叶茂的文体休闲公园;风光秀丽的十里舞阳河碧波荡漾,白鹭低翔,花卉争艳;纵横交错的高铁、高速、铁路交通沿线,一个个花园式厂区、绿色化企业生机盎然。当年十里荒岭的影子早已不见踪影,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工业新城呈现在眼前。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取得这么快的发展成就,是因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有着新的发展理念--以工业转型为重点,以生态改善为关键,按照“工业生态化和生态工业化”要求,大力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创新驱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西部山区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生态治理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新城”建设的“大龙模式”。


  从高能耗资源工业向循环经济工业创新转型


  时光回溯:大龙开发区开发初始时期,主要以高能耗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这一方面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另一方面引起了百姓怨声载道,水体污染更是招来舞阳河下游流域的湖南省相关市县的强烈不满。
  如何摆脱单一依赖高能耗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发展的工业结构“瓶颈”,如何实现传统工业转型发展?成为大龙开发区一道必须面对的考题。
  2014年,大龙经济开发区被贵州省定位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自此,大龙开发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工业生态化和生态工业化”要求,大力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绿色产业,积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抢抓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机遇,规划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培育战略竞争力。围绕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目标,坚持产业链招商,积极在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以东亿电气为龙头的打火机产业链全面形成,以箱包生产及相关配套为体系的箱包产业链形成规模,在已有红星发展、能矿锰业等产业基础上,引进了碳素科技产业园、瀚龙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一批强链、补链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据悉,贵州能矿锰业集团有限公司锰资源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以“快速高效、生态环保、效益优先”为核心目标,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对传统锰加工行业进行升级改造,蒸汽制冷制热降低能耗,年节约电费200多万元,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每年降低标准煤使用量1400余吨;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回收利用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实现矿渣的资源化利用;智慧工厂利用数字化、信息化、BIM化、标准化、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信息融合集成管理。
  截至目前,开发区共有工商注册企业661户,其中工业企业2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五大产业发展格局。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省级生态示范镇等,成为全省首批培育的千亿级开发区和优先重点推荐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单位。


  切实加大环境治理   再现天蓝地洁水清


  蓝天白云下,在阳河畔穿行,两岸红枫烈烈、银杏金黄,连同各色花卉、翠竹倒映在如镜的河面,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经过多年不懈的流域环境整治、企业环保措施治理,河水越来越清净,两岸花树繁茂,水鸟欢飞;沿河湿地公园长长的栈道上、凉亭里,拍照留影、徒步休闲的人们来来往往,如今,这里还成了贵州、湖南毗邻地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对如今的河水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多的贵州大龙开发区、湖南省新晃县当地群众及周边人们表露出的是喜上眉梢。
  大龙开发区南宁村52岁的村民许吉光从小爱好垂钓,他自称他的钓鱼兴致经历了三个波浪段,青年时代家乡水清鱼多,每天要钓一大串;5年以前河水污染了,鱼少了,也不敢吃,扔下了钓竿;近年来,水流清澈干净了,鱼儿多起来了,有空闲就来河边钓鱼放松一下。 如今,钓鱼的人越来越多,要想找个好钓位,还得赶早。
  而从4年前开始,贵州省、铜仁市、大龙开发区投入重金举力开展生态环保行动,大龙开发区境内的河流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越来越清新,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2014年,大龙开发区在省内率先创建国家级循环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由此,大龙开发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担当喊出“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湖南”的口号,决心举力治污。全区上下立说立行,执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监管园区企业废水排放。对不合环保标准的企业或关闭停产、或整顿升级、或改造技术,严控排放环节,减轻河流环境压力;与此同时,加速回收循环利用产业布局,变废为宝。
  4年来,大龙开发区河流环境持续改善。“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湖南”,这个承诺因大龙开发区政、企、村及全社会的协力推进而得到兑现。
  与此同时,大龙开发区着力实施“六绿”工程,加大投入推进造林、营林,扶助村集体和群众发展经果林,持续扩大绿化面积,辖区内森林覆盖率已增至52.01%,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逐年增强,有力地助推了流域环境改善。
  聚力加快转变园区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工业三废“吃干榨净”循环利用,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红星锰业投入1亿多元实施清洁化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确保消除工业废水污染隐患。而该企业多年来持续投入形成的环保先发优势也高度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红利,不仅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查组的专项督查,其主要产品碳酸钡还受到全球客商青睐。
  2015年,大龙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投用,结束了生活废水放任自流的历史;今年5月底,该厂二期污水管网项目完工,延伸收集管网18.3公里,每天处理1380吨污水。眼下,该污水处理厂正拟提质升级,进一步强化处理能力。而在河流沿线乡村,村组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示范项目,也在发挥着分点净化、无污染排放的作用。随着一项项环保举措落地推进,环境保护意识也在沿线群众心中生根开花。河流途经村组,安排河道护理员,定期不定期开展环境维护;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河段,设置防护栏,将生活垃圾隔离在外;在各村组合理设置垃圾箱,及时运走处理……杜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已成为村民的自觉和自律。
  通过工业产业结构性调整,技改升级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升级改造新型科技企业,推动园区产业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均大幅提升,单位GDP能耗大幅下降,工业三废排放减少,循环利用率提高,处理成本降低,为绿色发展铺下了坚实基础。如今,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完备,顺利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占比80%,达到国内园区先进水平。
  大龙开发区,迈上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崭新之路。


  打造现代生态工业新城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走进南宁村,这里河水清澈,鱼虾可见,两岸垂柳、翠竹、各色花草让侗乡小村增添了几分妩媚,令人陶醉。置身南宁侗乡民俗风情园,前来旅游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
  胜利村依偎在风光优美的车坝河畔。走在村里,道路整洁,屋舍俨然,沿河两岸银杏流金、桂花飘香。自侗乡民族风情园和乡愁文化陈列馆建成以来,吸引着游客前来采购、游玩。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民族民间文化因子越来越浓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士说:"如今在大龙,可以体验到乡愁,也找得到乡愁。
  据统计,近年来大龙经济开发区投入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达142.17亿元。“平安大龙、和谐大龙、幸福大龙”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推进海铁联运,建成贵州东部无水港;一批批新项目相继落地新建,园区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可致富、能融入”目标,高效满足群众诉求,确保移民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截至目前,开发区已顺利承接德江、石阡两县2668户12913名移民群众入住。
  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优先改善生态体系,利用舞阳河、车坝河等水体形成蓝道网络,利用公园绿地、河边湿地、沿河林地形成绿道网络,精心打造城乡生态网络基底;坚持高端发展,全面提升交通和产业系统,发挥湘黔边区独一无二的高铁、高速、水路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优势和黔东门户优势,重点发展保税物流、新材料制造与服务等现代高端产业。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型能源使用;积极营造环水、滨水、亲水城乡一体化社区,结合传统民族文化遗址、侗族风情民俗古村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观光旅游风景线,建设组团式、园林化、人文化的现代水岸生态文明工业新城。同时,注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体系完备、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把大龙经济开发区建成服务全国、辐射周边、面向世界,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新型工业产业集聚区。
  在大龙开发区这片正焕发出蓬勃生机的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从开发区人搭起第一个帐篷开始走到今天,大龙开发区人用自己26年如一日的劳动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与生态改良,并不是一个对立难以解决的矛盾,完全可以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这是大龙开发区建设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强力诠释。
  蓄势待飞的大龙经济开发区这片区位交通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开发建设潜力巨大的风水宝地,随着基本建设的快速推进、高端产业的纷纷入驻、县区资源的整合,日益成为湘黔区域工业经济发展联动战略重要增长引擎,正迎来跨越式发展黄金佳期。正在向着"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千亿级园区、建设生态文明工业新城"战略目标的定位希冀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