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西南 > 正文

兴义市敬南镇有群高学历“第一书记”

  • 作者:记者 査必芳 实习生 钱凌芸 石征壁
  • 编辑:周梓颜
  • 来源:黔西南日报
  • 发布时间:2020-01-20 16:33:21

  兴义市敬南镇属于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对口帮扶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派出一批由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组成的帮扶队伍,到部分村担任第一书记。1月15日,黔西南日报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敬南镇,探访这批高学历第一书记的驻村生涯。


  陈加友:博士后的种桑养蚕经


  巴布村翁家湾子一片山地里,沐浴着冬日暖阳,40多亩桑树正舒枝展叶。


  这天,巴布村长湾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谈志方起了个大早,趁着太阳当顶前,到桑树林里察看一遍,再过几个月,就该采摘桑叶了。


  “又来地里管护了呀,快要采摘了,记得勤来看看。”一位带着眼镜、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放开嗓门,隔着油菜花地喊话。“陈书记来了!”谈志方抬起头、直起背,发现陈书记又来指导了。


  谈志方口中的陈书记,是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从2018年3月15日起,这位年轻的博士后多了一个身份——巴布村驻村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就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结合实际,对症下药。”一到巴布村,陈加友就马不停蹄向村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帮群众寻找致富路。


  巴布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1600多户中有贫困户268户,村民靠种植传统作物维持生计,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民的经济来源极不稳定。在镇里的支持下,经过调研考察,陈加友和州、市驻村干部最后从十多个产业中选择了种桑养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东部桑蚕产业向西部转移,贵州是‘东桑西移’最佳承接地。”陈加友的专长是产业经济研究,曾参与贵州省多个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他谈起桑蚕产业头头是道:随着消费转型,蚕桑市场需求大;贵州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贵州独特的气候资源每年可以养蚕5个月以上,这是热带地区所不能比的;蚕桑是“短平快”产业,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期优势明显……


  “就贵州而言,最能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有茶叶、桑蚕等等。选择桑蚕产业,还基于这里是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桑树的根系十分发达,抗旱耐涝,对石漠化修复有着很好的效果,且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对石山区而言是一个可持续产业。”


  虽然致富愿望强烈,但是发展桑蚕产业,村民们疑虑很多。陈加友和队友们走村串户,召开村干部会、群众会、院坝会,不厌其烦做工作。同时向省社科院申请了1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引进龙头企业,帮助村里成立龙荫种养殖农民合作社,以合作社助销方式,解村民销售后顾之忧。在发展中过程中,陈加友还个人捐赠2万元帮助巴布村种桑养蚕。


  为了让村民掌握种桑养蚕技术,陈加友邀请专业人士为村民培训,还专门把桑蚕产业搞得比较好的安龙笃山镇大坡村支书请来给村民交流。2019年初,巴布村试种200多亩,年初种下,4到5个月就可以采摘,亩均年创收2000元。


  63岁的谈志方说:“孩子在外打工,家里就我们老两口,靠传统种植收入太低,去年跟着陈书记种桑养蚕,种的一亩不到桑树第一年就有近2000元收入。”


  种植桑树的效益引起众多村民关注,陈加友信心十足告诉记者,“这只是第一年,从第二年开始进入丰产期。现在是合作社在养蚕,下一步要发动村民养蚕,根据我们的研究,每亩可养150斤蚕茧,收入3000元。按照一年可养4批计算,每亩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


  从研究整个省的产业到研究一个村的经济发展,陈加友谦虚地说,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有很多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要协调村民各方认同、流转土地、处理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等,整个过程对自己是挑战也得到了锻炼。


  正是看到桑蚕产业的广阔前景,目前,敬南镇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已经规划实施了3000亩桑树种植。那一片片绿色的桑叶,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承载起石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


  雷双松:一头白发一片初心


  白河村,中海拔,常年云雾环绕,当地有着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乘着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强劲势头,白河村近年来茶业发展快马加鞭。


  “我们村茶叶富硒,汤色嫩绿、清澈明亮,2017年就已经通过了省绿色认证。现在茶叶种植面积已从2000多亩增加到6000亩,尤其在省社科院雷书记他们帮扶下,茶业提质增效,成为增收致富支柱产业。”


  敬南镇驻村组长柳仁龙一脸兴奋:“去年光照、雨水都好,茶叶长势喜人,现在正是采摘时节,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柳仁龙口中的“雷书记”,是省社科院派驻村第一书记雷双松。


  在干部和村民眼中,雷双松的形象和本人实际年龄相差甚远。80后的他满头白发,“其实我2018年3月来白河村之前还有一些黑发的,来了近两年,头发全白了。”雷双松笑着说。


  一头白发是雷双松对白河村的一片初心。


  白河村是省级三类贫困村,雷双松到任后,与省、州、市、镇派驻工作人员一起,以党建引领发展产业,做好人才梯队培养,还在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都成立了党支部,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产业发展作用。


  白河村茶叶产业发展,省社科院高度重视,在之前发展的2000多亩基础上,雷双松接续省社科院上一任第一书记工作,继续加大对茶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申报增加到6000亩。


  白河村民种茶积极性那是相当的高,雷双松协调省社科院帮助引进优质茶苗,免费发放时,村民争先恐后场面火爆;一到炒茶季节,当地用电量急剧攀升……


  种植面积提高,质量如何提高,雷双松带队到普安、晴隆、遵义考察学习,还结合实际增加了种植品种。


  “党建引领,市场主导,群众参与。”雷双松介绍,白河村引进龙头企业,村企联动,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基地协同发展”产业链巩固原有基础,深化拓展村级经济发展,目前村里已有7个合作社。引进的贵州弘晖生态农旅开发公司还投资400万元,正在打造文旅融合项目。


  说起茶产业给村民带来的变化,从村里老百姓的笑脸上就能感受到。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基地协同发展”,有效改变了白河村过去茶农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进而以合作社方式抱团发展茶产业,茶叶品质得到保障,2019年全村干茶叶产量1.2万斤,仅此一项村民收入200多万。该村获得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茶产业提质增效,更多农户加入进来。精准贫困户田维富告诉记者:“早些年我都是在外打工,离家远,挣得也不理想,自从回来种茶,收入增收了,不用出门打工也能致富。”


  驻村近两年,白河村产业结构、村容村貌不断变化,雷双松的半头黑发渐渐变成了满头银丝。


  “老雷,你这头发咋又白了一些?”每隔一段时间,一起驻村的干部都会笑着问雷双松,而他此时想的是:头发白了可以染,但我们是带着省社科院使命来的,服务村民脱贫致富是大事,必须尽心尽力。


  张松:特色养殖“鼠鼠生风”


  全省一类贫困村水淹凼村,放眼望去几乎都是石山。


  在村支书陈应亮竹鼠养殖大棚里,一只只毛茸茸、胖乎乎的竹鼠,或窸窸窣窣啃着竹片,或慵懒地蜷缩休息。


  “这批竹鼠品质很好,很快就能出栏,正好赶上过年!”省社科院派驻水淹凼村第一书记张松介绍。


  戴着一副眼镜的法律硕士张松,在水淹凼驻村近两年,谈起喀斯特地貌深有感触:“水淹凼村石多土少,这样的条件让村民们在种植这一块很吃亏啊!但是没办法,要脱贫还得靠产业带动,竹鼠就是我们发展的特种养殖产业。”


  一边走一边聊,这是谁家的圈舍,谁家的竹鼠有几只,张松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


  水淹凼村野生竹鼠多,发展竹鼠养殖由来已久。竹鼠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体大肉多、肉质嫰、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毛皮绒厚柔软,以竹子、芒草、植物茎秆等为食,存活量高,有较好的市场需求。


  2012年村支书陈应亮开始发展养殖,最多时有200多只,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被评为“致富带头人”。


  “在充分调查后,对于竹鼠的市场前景我们十分看好,现在的市场价一斤竹鼠能卖到80元到120元不等,收益可观。加上我们村有一部分村民有养殖经验,仔细研究后,觉得竹鼠养殖可行。”


  在获得村民支持后,张松和其他工作队员打算以公司形式发展养殖,但是村集体没钱。他争取到省社会科学院资助资金11.3万元,成立了“长兴特种养殖有限公司”,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2018年11月,村里又获得兴义市50万元资金资助。


  有了资金支持,张松和驻村工作队员开始发动村民修建圈舍,购买幼苗,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水淹凼村的竹鼠养殖开始踏上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已有近50家养殖。


  “从幼崽到出栏大概半年时间,一年繁殖二三代,每只在三四斤左右就可销售,保守估计,每家每年收入最少可上万元,最高时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以上。”张松信心满满。


  从法律硕士到现在的驻村第一书记,角色转换让张松有过短暂的不适,随着与村民的交往日深,他已经融入水淹凼村民中。他笑着说:“现在我们都是‘鼠辈中人’!每次跟村民说事聊天,都三句不离鼠事。”


  合作社成立起来,怎样理顺管理机制体制,怎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怎样提高产销率,怎样以利益联结机制常态化发展产业?面对村级产业发展,张松思考很多。


  “下一步,一是按照相关规定,结合村情实际制定相关制度;二是大力培养管理人才,挖掘、培养、发展年轻村民,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参与进来,关注、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培养村民市场对接营销能力;四是利益联结机制要最终惠及贫困户,要从村干部、村民养殖延伸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激发内生动力,老百姓腰包里有钱了,许多发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鼠年即将到来,期望水淹凼村发展“鼠鼠生风”。